可令这位老人没想到的是,杨贵洗完脸后并没有选择将水留下,而是像他之前的生活习惯那样,随手泼到了院子里。
目睹这一切的老人急得差点哭出来,却也没有发出任何埋怨。
当杨贵亲眼看到林县人民缺水的情况后,也不禁为自己那次浪费水而感到羞愧,同时心里暗下决心:
一定要让林县人民摆脱缺水的状况!
没过多长时间,杨贵就亲自主持河道清理工作,重新修建水利工程,希望能尽可能多地储存雨水。
同时,他还请来专家探测地下水,想要在有深水的位置,重新为百姓打井。
可当种种数据摆在自己面前时,杨贵才发现情况,远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糟糕。
林县位于山西、河南与河北的交界处,原本有一条水资源丰富的漳河相邻。可这里却是一个西高东低的盆地,西侧被太行山所阻挡,东侧也有不少山丘。
再加上林县尽是山地,天上的雨水很难存留,只能任其白白流逝。
天上的水无法使用,林县的地下水,同样没法改变现状。
受到地震带影响,林县的地表无法保留水分,所以打出的水井用不了多久就会干涸,只有深水井才能持续不断地出水。
但当时的技术有限,加上林县的特殊地质,打深水井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起不到良好效果。
林县河流数量稀少,而且坡度较大,水流开得快去得也快。一旦达到汛期,有些地区还会发生洪涝灾害,汛期一过,只留下满地石头。
虽然杨贵采用了种种方法,增加了林县境内的水资源,却也只是稍微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依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人缺水的窘况。
既然本县没有地下水,也留不住雨水,那就从外县引入一条河。
而这条河,就是上文提到过的,途经林县边境的漳河。
漳河发源于山西境内,由清漳河和浊漳河两条分支河流,在林县边境地区汇聚成漳河。
浊漳河流过太行山脚下,与林县距离较近,且水量极其丰富。即便是流速最小的枯水期,也足够全县人民日常用水。
若是能将浊漳河引入林县境内,就可以彻底解决林县百姓的吃水问题。而剩下的清漳河依旧流入漳河,对下游的河北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这就是杨贵提出的“引漳入林”的想法,施工后这个工程被命名为“红旗渠”。
多次考察过后,杨贵更加坚定了将漳河引入林县的想法,但这个工程是否能实施,还要确定国家、山西和河北以及全县人民的支持。
红旗渠动员与筹备好在对于“引漳入林”这个大工程,不论是国家还是林县人民,不论是山西还是河北,都给予了强烈支持。
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红旗渠怎么修、谁来修、物资从哪来的现实问题。
这时的中国正值灾难时期,国际上的形式也不明朗,想要完全依靠国家拨款根本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全县人民一同努力,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一时间内,当地干部逐个来到村庄里,挨家挨户地动员百姓。
“这个工程不全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子孙后代。”
“你想让后代也过这种没有水的日子吗?你不想以后生活越来越好吗?”
“今天要是不去施工,以后怎么好意思去打水?”
经过种种形式的动员,最终有15个公社加入施工队伍,民工超过三万人。有些人甚至不满足年龄要求,为了建设红旗渠虚报自己的年龄。
除了这些民工外,其余的林县人,也都用自己的方式支援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