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最艰难、最重要的青年洞,正是由吴祖太设计而来。
可惜,命运并没有善待这位为了林县人民,付出巨大努力的工程师。
在工作过程中,他的母亲突然病逝,可吴祖太还在进行数据测量,都没有来得及去见母亲的最后一面。
母亲去世的阴霾还没有驱散,他的妻子又死于一次意外。短短的时间里,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相继离开,带给吴祖太极大的打击。
可红旗渠的工作还需要自己,林县的人民还需要自己,每耽误一天,工期就会延后一天,付出的经济损失也会更大,百姓的生活也会更加艰苦。
吴祖太强忍悲伤,继续坚持在一线岗位,为工人提供技术指导。
1960年3月28日,红旗渠开工一个多月后,正在吃晚饭的吴祖太,听说隧道有塌方危险。
他放下手中的饭碗就跑到了隧道里,结果被石土掩埋,最终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7岁。
吴祖太没经历过林县人民的缺水生活,却为了改变缺水现状,背井离乡来到林县,忍受着当地的艰苦条件,用自己的生命为红旗渠谱写壮丽的篇章。
从红旗渠动工那天起,一直到1969年全面竣工,近十年的时间里牺牲了81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有63岁。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红旗渠的施工如此艰难?林县人民又为何执意修建红旗渠呢?
这还要从林县的地貌,以及这里几百年来的缺水问题讲起。
缺水问题据《林县志》中记载,从1436(明朝)年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514年的时间里,林县人民一直饱受缺水困扰。
在当地,平均5年一次的严重旱灾,20年一次导致庄稼绝收的旱灾,100年一次“易子而食”的特大旱灾...
常年缺水的情况下,林县人民也养成了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
日常用水都捉襟见肘,想要用水灌溉农田更是痴心妄想,大多时候林县人民只能等着老天爷下雨,若是出现连续干旱的情况,就只能听天由命。
民国时期,林县接近百万亩的耕地,只有一万多亩地能够得到灌溉。
所以,林县的粮食产量一直不高,好的时候一亩才能发两百斤粮,与现在动辄上千斤的产量有着云泥之别。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为了解决百姓吃水问题,斥巨资修建水利工程,为百姓打了两千多水井,总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的状况。
可随着干旱次数的增加,林县各水井逐渐枯竭,本就紧张的水资源更加匮乏。
为数不多的河流,承担着全县人民的用水,最终导致水量减少,人多时还要排队打水,而且很久才能打满一桶水。
在这种情况下,林县人民根本不舍得用水,除了做饭以外,洗碗的水都要用好多遍,直到水彻底变脏才会倒在地里,浇灌庄稼。
1954年,杨贵调到林县担任第一*。刚到任的他,立刻马不停蹄地来到乡下,实地考察。
正赶上当时天热,加上周围干旱的环境导致沙土飞扬,与脸上出的汗一融合,杨贵只感觉到脸上脏兮兮的,十分不舒服。
此时的杨贵只知道林县常年缺水,但水资源到底短缺到什么地步,还没有切身的体验,所以他便走到了附近的村民家中,讨水洗脸。
一听说想用水洗脸,走出来的老人十分为难,因为家里只剩半碗水了,还要留着做饭。
在这位老人的意识里,洗脸并不是一件要紧的事情,自己也很久没有洗脸了,何必那么在意呢?
但一想到,这是刚从外地调来的县委*,还不了解这里的情况,而且官员也代表着全县的脸面,脸上脏兮兮的确实难看,只能忍痛将干净的清水端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