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是怎么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是多少年研究成功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7 09:11:23

首先就是获取水稻不孕的植株,它的存在是一种基因突变,也就是意味着千万株水稻中可能只有一株。而即使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水稻,还需要对水稻上的花进行考察,必须要保证所有的花都是败育的,这也就是指水稻的不育系。

找到一株水稻不孕的植株已是十分困难,更不要说保证所有的花都是败育了。找到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水稻后,我们还要为他寻找到优秀的雌粉,也就是常说的父本。不同的父本杂交的效果不同,水稻的产量也不同 ,最后被挑选中的父本就是恢复雄性不育育性的恢复系。

杂交水稻是怎么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是多少年研究成功的(5)

选好了恢复系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作为粮食作物,水稻并不是只种一季。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培育另一批水稻给雄性不育系水稻授粉,收获的杂种必须是雄性败育的。简而言之 ,就是要保持雄性不育系的不育特点。这批水稻我们就将它称为保持系,该步骤需要保证下一代雄性不育的程度非常高,所以也是水稻三系步骤中最难的一环。

以上水稻育种的历程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系法”水稻杂交技术,说完这些理论,我国培养杂交水稻的历程又是怎样的呢?上面我们谈到19世纪20年代,美国水稻学家发现水稻雄性不育现象。1963年,美国的一位科学家首次在印度尼西亚实现了水稻杂交,此次杂交后的成果非常显著,水稻产量在十年内翻了一番。

杂交水稻是怎么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是多少年研究成功的(6)

虽然前人经过不断努力,但是却并没有真正实现水稻的产业化发展,这项关键的一环是由我国科学家接力发展的。1966年 一篇《水稻的雄性不育》登上了《科学通报》,这篇文章正是袁老撰写。在发表后,引起了国家科委的广泛重视。1967年 ,袁老和他的两个助理尹华奇、李必湖,3人组成了“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 ,正式开启了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历程。

1970年,李必湖在海南农场的水沟里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水稻。李必湖立即将他的这一发现转告给远在北京查阅资料的袁老,得知这一消息后的袁老 日夜兼程,立即赶回海南。回到试验田的他,仔细的检查了这株野生水稻,发现这株野水稻除了雄花没有生育能力外,其他的一切功能都是正常的。对于这株野水稻只是在雄性生育方面是失败的,所以袁老也给它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野败” 。“野败”可以说是如今绝大部分水稻“三系法”杂交水稻不育系的祖宗。

杂交水稻是怎么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是多少年研究成功的(7)

1970年冬天 ,按设想,他们将“野败”带回湖南,然而在湖南遇到了江西农业局的颜农安向他们学习杂交水稻技术,于是 颜龙安他们将“野败”带回了江西。“野败”在江西按时抽穗 ,颜龙安将“野败”的雄性不育性状成功传递给了“二九矮1号” 。

第二年,袁老惊喜的发现 ,“野败”竟然将雄性不育的特点保持了下去 。1972年,团队种植了几万株水稻,这些水稻全部都是雄性不育株。于是,袁老也通过同样的办法,在1973年的秋天 ,成功培育出了“二九南1号”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

杂交水稻是怎么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是多少年研究成功的(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