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17岁高二不想上学了怎么办,14岁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7 16:42:12

女儿17岁高二不想上学了怎么办,14岁心理不健康的表现(9)

亲子关系

倾听 看见 积极养育

《教育家》:面对青少年的“精神内耗”,家长如何预防,如何引导?

蔺秀云: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孩子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但孩子的成长之路往往并不如预期般一帆风顺。特别是在社会竞争加剧带来的“内卷”之风的席卷之下,不仅成年人中出现了“精神内耗”的普遍认同,许多青少年也陷入了严重的心理危机。

青少年“精神内耗”的诱因当中,家庭因素是重要一环。《人民日报》的一项调查显示,69.57%青少年抑郁症源于家庭关系,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体验到的是严苛的要求与控制、不被关爱与被忽视、冲突或家暴。不良的亲子关系不仅无助于修复青少年的心理创伤,甚至有可能加速悲剧的发生。

在青少年出现心理危机、发生悲剧事件之前,家人或者说家庭,既可以是拉住他们的一根安全绳,也可能是剪断最后一根安全绳的剪刀,而选择成为前者还是后者,主动权其实掌握在每位家庭成员的手中。那么,面对青少年的“精神内耗”,作为家长可以如何预防,如何引导呢?

女儿17岁高二不想上学了怎么办,14岁心理不健康的表现(10)

学会倾听,做孩子温暖的靠山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哲学观点认为,人就像一颗橡子,如果提供了适当的条件,它将以积极的方式自发成长,自然而然地长成一棵橡树。这里的“适当的条件”,就包括无条件地接纳、积极关注、共情理解等。许多家长在孩子面前的大部分时间扮演的都是权威、说教的角色,很少充当倾听者,也很少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沟通,给予其有效的关注和引导。有时孩子难得想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看法,却最终只能在父母的反复打断下无奈沉默。孩子终究是孩子,他们的观点和思考不如成年人成熟,他们的话语也许有些稚嫩,他们的烦恼在大人眼里也许只是小打小闹、不值一提,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渴望有人能够怀着尊重和接纳的心态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希望自己的烦恼能被“看见”,希望自己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肯定。

每个人的情绪都如同波浪般起起落落,不可能24小时都保持积极状态,青少年也是如此。因此,当青少年表现出“精神内耗”的症状时,家长们不要急着批评、指责或忽视孩子,不要阻止他们用哭泣等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而是选择冷静、耐心地陪伴他们,鼓励他们将内心的烦恼和压力向家长诉说。有时候,高质量、有效的陪伴抵得上千言万语,因为这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在意、被接纳、被安全包裹的,而家长永远是他们可以寻求帮助的对象,是温暖又强大的靠山。

哈佛大学研究者总结出了一个有助于提升亲子互动质量的“PEERE”法则,即暂停(Pause)、参与(Engage)、鼓励(Encourage)、反馈(Reflect)和衍生(Extend)。具体而言,当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时,父母应该先“暂停”手头的事,将关注点放在孩子的情绪和需求上,使用表达好奇或关切的问题,“参与”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中,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和“鼓励”,并真诚地将家长的感受“反馈”给孩子,提供由当前问题“衍生”出的不同视角或应对策略,帮助孩子获得成长和领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随意将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要求孩子一定要遵循自己的期望做出改变,尊重、关注与接纳依然贯穿于这五个步骤之中。

看见问题根源,对症下药

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写作业时兴致不高,或者听到孩子说了句丧气话,便会顿时火冒三丈,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思进取、不学无术,殊不知这可能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家长将问题简单定性为违抗家长或意志力薄弱,一味责备施压,而看不到行为表现背后的情绪和精神问题,就很可能因此错过沟通缓解和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

引发青少年消极情绪的原因各异,也许是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人际交往中的受挫体验,抑或是个人成长中的停滞不前,等等。如果家长们能够通过诸如生活观察、反思推断、促膝交谈等方式,具体地澄清困扰的来源,便更有可能给予孩子及时恰当的帮助。举个例子,当青少年有厌学拒学心理,成天待在家里打游戏时,可能有以下几种解释——

引起厌学拒学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学业的厌倦、抵触,甚至是恐惧,而这些负面情绪往往是高期待和严要求之下的产物。很多孩子之所以对学习丧失兴趣,是因为无法从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一谈到学习,脑海中联想到的只有做不完的作业和家长的催促、鲜红的成绩单和老师失望的眼神、垫底的排名和同学的嘲笑……当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压力失去抵抗,对前途失去渴望,放弃一切挣扎与努力似乎成了唯一的答案。对于这样的情况,家长能做的便是和孩子一起调整期待,将每次重新爬起来的尝试都视为最棒的成就,慢慢帮助孩子重拾对学业的胜任力和自信心。

家庭也可能是引发厌学拒学的因素。在《热锅上的家庭》一书中,布莱斯夫妻为了改变16岁的大女儿克劳迪娅厌学逃学、夜不归宿等叛逆的行为,来寻求家庭治疗师的帮助,最后发现女儿其实只是缓解父母冲突与家庭矛盾的替罪羊。孩子是整个家庭中最敏感、最脆弱的人,有时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其实是家庭问题的映射,而家庭的不良互动模式又会进一步加重孩子的负担,恶化其困境。还有些孩子会用逃学的方式吸引家长的关注,究其实质都是孩子对于亲情和陪伴需要的外化体现。

引发青少年厌学拒学问题的因素还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青春期的叛逆、自我同一性形成受阻导致的迷茫、网络成瘾、校园欺凌,等等。不管原因为何,当孩子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述说自己的困惑,而家长愿意与孩子站在一起去抵抗未知的风雨时,孩子就不容易陷入“精神内耗”了。

女儿17岁高二不想上学了怎么办,14岁心理不健康的表现(11)

积极养育,用心理韧性代替“情绪内耗”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指个体在经历逆境、创伤、危机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后,能够良好适应甚至往积极方向发展的一种心理特质。研究发现,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和安全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当孩子受挫时,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关怀、理解和鼓励,使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得到确认,他们就更不容易在逆境中一蹶不振,而是能够抱有相对乐观和理性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失败,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最终一定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走出困境。反之,如果父母平时对孩子采取的是以惩罚责骂、过度保护与干涉、拒绝否定为主的消极教养方式,势必会伤害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主性,长此以往就可能造就孩子对生活和未来的悲观态度——他们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当前的困难,又不敢向父母寻求帮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希望离自己远去,在极端痛苦与绝望的情况下,还可能因为难以独自忍受而产生自伤自*的念头。

除了通过积极养育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之外,父母还可以通过训练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来提升其心理韧性。家长们可以尝试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句话贯穿于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面对挑战时更多地看到孩子朝着目标做出的努力,及时肯定他们敢于与困难相处、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而不是与一时糟糕的结果做无谓的纠缠。如是,孩子定能在一次次磨炼中越挫越勇。

对于部分父母来说,“精神内耗”也是常态。当发现自己的孩子陷入情绪低谷后,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着急、纳闷,在数次劝导无果后,可能会转变为生气、恨铁不成钢,抑或是自责、挫败。再加上平日工作压力较大,容易出现无法控制情绪甚至对孩子恶语相向的情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语言习惯、思维方式,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如果家长能够从自身做起,培养积极应对负面情绪、克服困难的心理韧性,一定能为孩子树立积极生活的榜样。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10月刊第2期,原标题《推倒阻隔和谐关系的“那堵墙”》

文 | 本刊编辑部

设计 | 朱强

统筹 | 周彩丽

女儿17岁高二不想上学了怎么办,14岁心理不健康的表现(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