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18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在《艺术哲学》中,总结出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不仅仅是我们在生活中寻求庇护的所在,还是我们改造世界艺术手段的体现。
河北各地的近现代建筑,从风格、工艺、造型及材料等不同侧面,见证、反映了河北近现代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轨迹。
这些建筑既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元素,也通过吸收使用外来建筑形式和工艺,实现了风格和功能的多元。
秦皇岛北戴河班地聂别墅。 潘如辉摄
现代建筑的开端
百年老建筑背后的近代化历程
2021年6月19日,秦皇岛,北戴河,东经路。
“这种结构正是北戴河别墅群的一大特色。”北戴河文保所副所长王学功,指着班地聂别墅全部使用不规则毛石砌筑出的规整高台介绍。
高台,是沿海区域建造别墅时起支撑作用的一种特殊地基。说它“高”,因为这种地基往往超过一米。“台”,指的则是其半地下室的结构。
“这种高台是为了应对沿海潮湿的气候,”王学功说,“在北戴河现存的117栋老别墅中,几乎每一栋都能找到相似的高台。”
这些老别墅,分布在今天秦皇岛北戴河区的东经路、鹰角路、保四路、草厂西路等不同地方,分别处于北戴河的山麓、海边、绿荫等不同风景区。
新中国成立前,北戴河的老别墅一度有719栋之多,涵盖了美、日、英、意、俄等20多个国家的不同建筑风格。
“鼎盛时期,北戴河别墅群和庐山、青岛、厦门别墅群,被誉为全国四大别墅群之一。”北戴河文保所所长闫宗学说。
像其他几个著名别墅区一样,北戴河别墅区也曾有许多近现代名人在此流连。著名诗人徐志摩就曾在《北戴河海滨的幻想》中写道:“我独坐在前廊,偎坐在一张安适的大椅内……廊前的马樱、紫荆、藤萝,青翠的叶与鲜红的花,都将他们的妙影映印在水汀上……从树的间隙平望,正见海湾。”
文中提到的前廊,正是北戴河别墅群的第二个特点——明廊。
北戴河别墅均带有回廊,从一面、二面、三面到四面回廊不等。宽阔的廊檐并不符合当地人的居住习惯,但足够宽阔的区域,却满足了这些别墅建造于海滨之地的主要用途——度假休闲。
在度假休闲中享受滨海美景,使得北戴河早在20世纪之初,就和夏威夷齐名,被誉为东亚避暑胜地之冠。
1891年,英国工程师金达在勘查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线路时,发现了北戴河村绝佳的地理位置。随着金达在其“朋友圈”内的广泛宣传,1894年,英国人史德华在北戴河修建了第一栋海滨建筑。
这一年,津榆铁路通车。北戴河作为沿线站点,有了交通上的便利,吸引了众多前来避暑的外国人在此落脚,就此留下了各具特色的老别墅。
1898年,面对越来越多外国人在北戴河强占土地的局面,清政府辟秦皇岛为自开口岸,划定“戴河以东至金山嘴沿海向内三里,及往东北至秦皇岛对面为各国人士避暑地,准中外人杂居”,以限制外国人的活动范围。
北戴河的开发,因津榆铁路而起,而津榆铁路的出现,则缘于唐山开滦煤矿的开发。
在燕赵大地上,采用西式结构、材料、施工方式的近现代建筑,正是伴随着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在河北的发轫而出现的。
唐山赵各庄10号洋房。 河北日报记者白云摄
2021年5月13日,唐山市赵各庄矿洋房区。
开滦集团赵各庄矿业有限公司退休职工常青,又一次到这里核实洋房的各种尺寸。出于对这些老建筑的喜爱,多年来,老人一直在自发绘制老洋房的结构图。
在10号洋房前,常青敲敲硬杂木的窗套,摸摸焕发着金属色泽的黄铜纱窗,“一百多年了,还这么结实!”
这栋两层建筑,建筑面积841.99平方米,修建于20世纪初,也是历经大地震浩劫后,唐山唯一一栋保存完好的二层老洋房。
洋房底部为1.5米高的坚固条石地基,其上框架和顶梁均为木制架构,顶梁之上又增加了悬空铁瓦。这种特殊的轻质结构,也是10号洋房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冲击中,仅出现一根木制支柱略有位移的重要原因。而周围数十栋洋房却倒塌殆尽。
10号洋房主体结构采用美国红松,需雕刻的部位为硬杂木。进门的拼花瓷砖,历经一百多年花纹依然清晰,只是稍有磨损。洋房窗子的插销,大部分也仍能正常使用。
这样一栋高规格建筑,出现在一百多年前的赵各庄并非偶然。
“这要从唐山煤炭业采用西法采煤说起。”唐山师范学院教授闫永增说,20世纪初兴建的赵各庄矿,引入了很多外籍工程师,类似的洋房主要供给当时的外籍矿师居住和办公使用。
1878年,开滦煤矿的前身开平矿务局开建,开启了中国煤炭工业的源头。开平矿务局引进西方设备技术开采煤炭,唐山由此崛起了中国近代第一座机械采煤的大型矿井,也迎来了第一批外国工程技术人员。
此后,1889年,唐山细绵土厂生产出中国的第一桶水泥;1914年,唐山德式启新瓷厂在中国率先使用陶瓷机械,烧制出第一件标准卫生瓷;1921年,秦皇岛耀华玻璃厂在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家采用“机制平板玻璃”工艺……这些企业,为近代中国生产出了第一批国产近代建材。
如今,它们的老厂房也都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工业遗存。但透过这些百年老厂,依稀可见我国一百多年间的工业发展进程。
石家庄正太饭店。 王惠岭摄
三张老照片定格城市勃兴
“这就是正太铁路的开通仪式。”
2021年7月9日,石家庄文献收藏家王律小心翼翼地打开一本8开大的《正太铁路》影集——这本影集1913年由法国巴黎昂贝尔出版公司出版。
照片上有一群身穿马褂、头戴花翎的清朝官员和西装礼帽的外国工程人员,他们身后是一座车站,正前方为一条铁轨,车站上方的法文写着“从石家庄到太原府”。
这张照片一经面世,就引起了河北传媒学院教授李惠民的注意。他研究石家庄近现代史已有多年。
“看左上角——带老虎窗的二层建筑,就是正太饭店南北两排坡屋顶建筑。”李惠民说,这也是目前现有资料中,最早拍到正太饭店的图片。
时光,透过这张照片,来到2021年。
6月1日,正太饭店,翠绿的爬山虎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墙壁,给这栋略显古朴的建筑更增加了几分年代感。
建筑的东立面有着明显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南立面一层为巴西利卡式连续拱券外廊,二层为开敞柱廊,三层为尖顶,建筑布局极有韵律。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这种建筑形式在西方大都市里曾常用于法庭或者大商场。而精致的老虎窗、屋顶坡度的转折以及法式廊柱等则为明显的法式建筑风格。
1907年,正太饭店所在的位置,是正定府下设的获鹿县石家庄村村东。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侧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栋精致的法式建筑呢?
“这得从这张照片上的正太铁路说起。”李惠民介绍,1898年,清政府照准在山西太原到正定府柳林堡(今石家庄柳林铺)之间修建铁路。1904年,正太铁路总工程师、法国人埃士巴尼将这条铁路的东起点改设到了石家庄村东。
1902年修建的卢汉铁路(今京广铁路)也从石家庄经过,并在石家庄村东设站枕头站(今振头)。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后,两条铁路因轨距不同并不能对接,南来北往的货物需要在两铁路间转运。这使得532人的小小石家庄村,成为商业聚集之地。
而法式风格的正太饭店,出现在法国人主持修建的正太铁路旁,服务于日益兴盛的铁路运输贸易,也就不足为奇了。
鼎盛时期的正太饭店,拥有69个房间。即使现在走进这座建筑,当年的奢华随处可见:正门入口处的拼花地板鲜艳大气,旋转木楼梯虽漆面脱落但雕花精致,南北楼的两侧都有宽阔的圆拱形廊檐,每一个房间都铺着木地板。
正太饭店硬件设施豪华,当年的服务标准也极高。李惠民介绍,由于起初接待外宾较多,饭店不仅提供中餐和法餐等,连茶役、厨师也都受过专门的法语、英语培训。
装修豪奢、服务高级的正太饭店,成为当年往来石家庄的社会名流和军政要员的首选。
军阀混战阶段,阎锡山曾在这里召开过军事会议。
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到石家庄,都曾入住正太饭店。
众多军政要员频繁出入正太饭店的背后,是石家庄作为现代城市的勃兴。1925年,随着工商服务业的发展兴盛,石家庄申请建市,正太饭店一时风光无限。
李惠民翻出另一张出自《驻石侵华日军相册》的老照片:正太饭店正门堆满防御沙袋,门口有日军巡逻。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10月11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寇迅速占领石门(即今石家庄),并将正太饭店作为日寇第一军兵站部后勤供应基地,被日伪铁路管理机关办公场所占用。
“对于日军来说,石家庄军事地位太重要了。”李惠民介绍,1939年10月,正太铁路完成改轨,1941年2月,石德铁路建成。这时的石家庄扼平汉(今京广)、石太、石德三大铁路,成为华北重要的交通和物资枢纽。
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
代表着石家庄这座城市重要转折点的时刻,同样被记录在一张老照片中——几名解放军战士拿着枪从正太饭店门前跑过。当时的正太饭店和大石桥,正是国民党在石家庄的最后据点。
“这张照片刊载于1948年第30期《东北画报》。正太饭店是这附近最高的建筑,也因此,红旗插上正太饭店楼顶意味着石家庄的解放。”李惠民说。就这样,正太饭店完整见证了石家庄从一个小村到交通枢纽再到人民城市的全过程。
20世纪50年代,石家庄迎来新中国的工业发展高潮,棉纺厂、制药厂等纷纷落地京广铁路以东,这改变了石家庄在日占时期向西发展的格局。正太饭店则隶属铁路部门管理使用,一度被用作单身宿舍、办公区。
2008年,正太饭店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5月31日,沉寂多年的正太饭店再次热闹起来:石家庄推进中央商务区项目建设,要把正太饭店修缮加固,恢复这座百年老字号的使用功能。
正太饭店外围开始施工,轰隆的机器,将重新唤醒正太饭店,寻回石家庄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