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某处庭院之中,不时传来一阵笑声。
位于首座的,正是名满天下的孔融,当时文坛执牛耳者。酒过三巡,这位大儒收起往日严肃,开口便是一个“荤段子”: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
料谁也没想到,身为孔子二十世孙的孔融,竟发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语。
不过,孔融本人恐怕没想到:多年之后,他竟然会因为这句“不仁不孝”之语,被曹操诛灭满门。
这一年,刚好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定鼎北方,进丞相之位。他担心汉臣颇有微词,故而打算用一位大名士来“*鸡儆猴”。
孔融蜚声文坛,被曹丕冠以“建安七子之首”,又多次顶撞曹操,自然是个绝佳“靶子”。
话虽如此,曹操诛*孔融,却并非是为了维护儒学的高高在上。其真实目的,是想要将孔融“不孝”之罪“实锤”,从而把高高在上的“儒学”拉下神坛。
二、汉末儒学的衰落孔子的后代,当代儒学领头者孔融,竟然带头“不爽”儒学,那天下士子对于儒学还有信仰吗?
傅玄云:魏武好法术,而天下重刑名。
曹操并非是好法术,因为他知道,只有通过法家的这一套“暴力”手段,才能将儒学快速打落尘埃,一如当年的秦始皇与李斯。
01、魏武与世族的对抗
曹操出自县里小族,见惯了文人相轻、世家倾轧的现象。他深知:只有打击自两汉以来的儒学,才能从根源上改变社会的格局。
何至于此?一言以蔽之:东汉豪族儒学化的倾向,愈发普遍!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朝廷对于儒学愈发重视;到东汉时期,太学学员数量高达三万余人,就连皇帝,都带头研习儒家经学。
这时期,曾写过《汉书》的班固,也带头编撰过另一部重要文化典籍——《白虎通义》,它是经学史上的重要典籍。
上行下效,当掌权者开始向经学靠拢之时,渴望政治待遇提高的豪族们,也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并以《诗》、《礼》传家。
不过短短百年光景,一些世家便完成了“儒学化”的转变。到东汉中后期以来,儒学已经成了世族高门的“标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