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朝之前,北方存在量大民族,一是西北的羌族集团,一是黄河下游的夷族。羌族是包括商朝人在内的夷族对西北人的称呼,因为他们长期处于游牧的状态,所以被称为“羌”。《说文解字》对羌的解释是:“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山海《山海经·西山经》中对羌族的羊图腾有记载:“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古代甘青地区和黄土高原水草丰美,十分适合游牧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炎黄一族就是从古羌族中分裂而出的一支。根据分子人类学研究,中国现代人类的祖先大约是从10万年前迁移出非洲,到达了东南亚之后,分裂为了两支,一支是沿海支,Y染色体(父系基因)为O1成为了百越、东夷、南岛等民族。一支是内陆支,Y染色体为O2(过去称为O3,后来O1和O2合并为O1,原来的O3改为O2),他们大约在5万年前开始进入云南一带。该时期的云南发现了丽江人化石,具有黄种人的特征。根据DNA检测,云南一带的独龙族的O3基因比例达到了100%,而汉族仅有70%左右,这也说明云南地区的基因比较古老。
东亚人的迁徙路线
内陆支沿着青藏高原北上,到达了甘青地区,在渭河上游地区发生了分化。大约在5000年前,其中一支进入了渭河平原,学会了农耕,于是成为了农耕民族,也就是后来的华夏族。还有一支进入了青藏高原内部,和这里的矮黑人融合,形成了藏族。停留在甘青地区游牧的,就是后来的羌族。不过在先秦时期,人们主要将他们称为西戎、北狄等。语言学也证明了汉族和藏族同宗同源,语言学是汉语和藏语和一些西南地区甚至缅甸一带的语言都同属于汉藏语系。(语言同源并非文字同源,藏文是后来借助印度字母拼写而出的)。
羌族
中古文献也能够证明古羌族和华夏族、汉族同源。炎帝是姜姓。《国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说文》认为“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而姜姓就是华夏族的母系基因的主要来源。自古依赖,姬姓和姜姓就一支通婚,所以两族为亲族。周朝的姜子牙为什么获得封国,因为他是姜族,其地位不言而喻。而姜来自于羌。《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根据古文字学研究,甲骨文中的“羌”也就是“姜”,《说文解字》曰“男羌为羌,女羌为姜”。那么姜氏发源于哪里呢?在渭河上游。《水经注·渭水》记载“岐水经姜氏城为姜水”,这明显姜氏就在岐山一带,也就是周族兴起之地,十分合理。周宣王时期,曾经在这里被西戎击败,国语记载“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