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1995年上映的电影“大话西游”系列,是个拥有时兴元素“时空穿越”和“多重人格”的爱情故事,只是将人物和角色套上了“西游IP”的知名角色,那么2015年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则至少是在同等知名度级别,更接近原著基础的改编作。
在时间错乱和能力削弱的变量下,“师徒”的故事有别于原著展开。如果说,孙悟空刚出“五行山”但仍被封印力量的设定,是为了让剧情发展更加自然,那么一个听过“大闹天宫”故事的幼年唐三藏“江流儿”形象,就多少有些值得玩味了。
“江流儿”则是为了服务于更多走进影院的小观众,用以增加他们的代入感,而“听过‘大闹天宫’故事,并因此崇拜齐天大圣”的背景,在致敬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不朽名作《大闹天空》之余,无疑也意图引导“大人们”回想起自己童年时对“齐天大圣”的,和剧中“江流儿”相同的仰慕之情。
电影的开幕,卷起了人们对“齐天大圣”的童年记忆。孙悟空面对天庭派出的十万天兵天将毫无惧色,原著中孙悟空对巨灵神的发问“你是哪路毛神”,改为砸向李天王的蟠桃,以及一句现代化的“去你的吧”。
此时的孙悟空身穿锁子黄金甲,头戴凤翅紫金冠,依旧威风凛凛,还是那么不可一世。
但“传说中的孙悟空”,只出现在传说中。经过创作者的改编,此后的孙悟空形象一改原著中的“齐天大圣”“孙行者”以及“斗战胜佛”形象,反倒像是某个35岁被互联网大厂裁员的小组长,浑身上下除了被如来镇压五百年的挫败感,还带着股空有本领不能施展的无力感。
这种“弱小”,几乎持续了整部电影。直到最后一幕,吃了一小时瘪的孙悟空才取回“齐天大圣”的能力,“熔石成甲挥炎成袍”的名场面虽然不曾在原著中出现,却也凭借不俗的表现力,成为如今国产动画电影的经典镜头。
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讲了一个好故事吗?未必。
“好”和“经典”没必要画等号。“失去力量的英雄受到刺激,重新取回力量”是个经久不衰的主题,类似的叙事即使在电子游戏中也不算少见。但为什么,电影“大圣归来”能够斩获当时9.56亿的传奇票房,甚至迎来海量观众的“自来水”呢?
答案很简单。
该作的优秀之处,除了让国产动画电影的受众更加成人化,还通过开幕和闭幕的故事闭环,多次巧妙地点准“大圣归来”的题。
半开放式结尾中那一声“大圣”,不只是江流儿侥幸活下来的剧情发展,更有荧幕内外“齐天大圣”和电影观众间的“打破第四面墙”的互动。所谓的“大圣归来”,也是指通过这部电影,让观众心中的“大圣”归来。
由于目标观众年龄段偏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对孙悟空的塑造并不深刻。电影中的孙悟空形象,只能让人们回想起一个源于原著的印象——“强大”,开幕时面对天兵天将毫无惧色,闭幕时一棒打死妖王的“强大”。
至于整部电影中的孙悟空呢?那个被剥夺神力的“弱小”形象,不能说不讨喜,只能说确实和原著没什么关系,属于导演田晓鹏的再创作。
我们不妨认为,“大圣归来”塑造了两个孙悟空形象:一个是源于原著近乎无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另一个则是被“江流儿”放出“五行山”,却失去力量的“失败者”孙悟空。
但至于是哪个孙悟空形象,让你在观影多年后还有印象,自然不必多说。
比起当年火爆全网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3年推出的真人电影《西游降魔篇》里,黄渤饰演的孙悟空其实更还原“妖”的一面。可由于全剧和“大话西游”很像,都基本和原著故事无关,所以同样不做展开。
在很多观众眼中,无论是“大话西游”系列,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还是《西游降魔篇》,其实多少有些“毁原著”,并不是“正统”的《西游记》。
但从《西游记》原著出发,进行二次创作,其实是已经有数百年历史的“老传统”了。
数百年前的大清,“同人文写手”们就曾推出过“西游记DLC”《西游记补》,以及“西游记精神续作”的《后西游记》。前者是获得鲁迅先生高度评价的“西游版盗梦空间”,后者则是基于原著剧情发展顺序,又天马行空的“西游记博人传”。
《西游记补》开始于取经途中,但时间跨度极大,讲述了孙悟空如何被幻术魅惑,误入类似多重梦境的历史。在故事里,孙悟空和项羽、虞姬、秦桧、岳飞等真实历史人物多次往来,并最终打破梦境重回取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