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肯多夫与贝聿铭
除了家庭熏陶使然,这种工作风格和他的职业生涯密切相关。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贝聿铭从大学的象牙塔走进了地产开发的天地,为纽约地产开发商齐肯多夫工作。
齐肯多夫与他性格截然不同,向来以说话大声举止粗鲁为名,但两个人却合作密切,共同创造了众多经典案例。
这段共事的经历也让贝聿铭学会了产业界的运作和政治,结识了政界与商界的诸多资源。
从此在他的概念里,作品与客户是最重要的立身之本。
在职业生涯中,他多次面临着来自社会大众铺天盖地的争议与骂声。
比如巴黎人就骂了他两年。
1981年5月,弗朗索瓦·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计划将卢浮宫改造列为国家工程,让卢浮宫这所昔日的皇室宫殿成为普罗大众的文化博物馆。
卢浮宫内景
找谁来设计呢?密特朗总统一反法国传统,进行了 “独断专行”,亲自指定贝聿铭为建筑师。
那年12月,密特朗与贝聿铭在法国总统官邸会面,他问贝聿铭是否可以参加一个法国政府工程的竞标?贝聿铭解释自己已经不再参与竞选性的项目。密特朗说:“我们是灵活的。”
经过艰苦工作,贝聿铭交给世界的,就是那座后来享誉全球的玻璃金字塔。
密特朗与贝聿铭
不过自从确定贝聿铭为设计师,法国人就开始强烈反对:为什么要请一个外国人来?
后来随着金字塔设计的公布,反对声更加高涨,对贝聿铭的攻击也转移到作品上。
当时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法国人反对在卢浮宫前建金字塔:巴洛克风格的法国故宫前,怎么能搬来一个埃及坟墓?
几位艺术批评家还联名出版了畅销书《巴黎的困惑》,抨击贝聿铭的设计玷污了艺术的殿堂,让皇家宫殿沦落成了大市场。
面对铺天盖地的非议,贝聿铭表现出了精明与凌厉的一面:先搞定客户,再搞定大众。
他努力说服了时任巴黎市长希拉克,获得了他的理解与支持,希拉克主动向公众解释卢浮宫金字塔的概念和规划。
贝聿铭还制作了一个同样大小的模型,向法国人展示这个设计的非凡之处,1984年8月,模型安装完毕,希拉克看了实物后当场评价:“不坏!”
卢浮宫前的金字塔
至此,被骂了快2年的贝聿铭,终于不再是法国人嘴里的过街老鼠。
而随着金字塔的完工,大众更是实地体验到这座非凡的建筑,从此玻璃金字塔被印在了各类明信片和书籍上,和埃菲尔铁塔一起成了巴黎和法国的标志,收获无数赞誉与好评,贝聿铭最终用作品成为了法国人眼里的天才和英雄。
不过,抛开这些鲜花与荣誉,如果说贝聿铭建筑生涯的唯一遗憾,可能就是北京的香山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