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时猪肉比较便宜,当时的人们都不喜欢吃。在京城时,吃的都是上好的羊肉。黄州贫穷,只能吃猪肉。
他太爱吃肉,索性发明了一种肉食的做法,用他自己的话描述:"慢着火,少着水,深压柴头莫叫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这样小火慢炖出锅的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一时间黄州肉贵,家家户户学着做。"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猪肉颂》
他确实把猪肉的地位提高了一个档次。黄州百姓对于肥肉都不知如何处理,因为富贵人家嫌弃它太油腻了而不肯吃,穷人虽然也买得起,但是不知道该如何烹制它,这就导致了黄州肥肉的价格"价贱如泥土"。
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后贬谪各地,向朋友发信件,向邻居炫耀,教当地百姓做猪肉。
鉴于他名气太大的缘故,他煮猪肉的要诀也随着他的自我宣传和粉丝们的传播而名扬天下,"东坡肉"的称呼就应运而生了。猪肉本身也因为跟苏东坡攀上亲戚而有了风雅之意,从此少了些猪毛味儿,多了些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旷达气息。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色香味俱全,都是桌上争相哄抢的对象呢。
幸福很简单,只要用心发现,幸福就在身边。有一天,他又深夜跑去江边看人家收鱼,得了条"巨口细鳞,若松江之鲈",连忙煮酒烹之,吃得实在太爽,心情大好,忍不住仰天长笑,高声吟诵了一首词。这首词实在太牛,后人只能高山仰止。
因为煮鱼的地方在赤壁,所以这首词叫——赤、壁、赋。
一夜霜冻之后,橘子可以吃了。苏轼又大笔一挥来一首词:"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刚刚剥开橘子,芳香的水雾喷洒出来让人惊喜不已,带着几分胆怯尝新橘,甜中带酸的汁水在齿颊间如清泉流过,使人格外欣喜。江南女子的手剥橘后三日还有香味。美食鉴赏家再次上线。
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苏轼回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浙西一带大雨不止,组织疏浚西湖,筑堤建桥,百姓很感谢,过年的时候就抬猪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这时皇帝又出场了,下旨把他贬到惠州(广东)。
惠州的岭南一带是蛮荒之地,很多罪臣多被流放到那儿,一般人哀怨嗟叹,苏轼不一样,乐天派吃货属性,什么都看得开。岭南那么多好吃的荔枝,先吃饱再说。大笔一挥,写个《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有了"吃"这项技艺傍身,他买来羊骨头,剔出肉,煮熟,浸酒,加盐烤着吃:"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还发明了口味特别的荠菜羹:"其法,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了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浇生油一蚬壳多于羹面上……"陆游后来盛赞此羹"芳甘妙绝伦"。
苏轼最后一次被贬都已经 62 岁了,被贬到更南,到了海南岛,但对于一个吃货来说,人生无限好,各种吃!吃!吃!不久就发现了海南的生蚝特别好吃,学会了烹饪牡蛎,并写信到"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南徙,以分此味"。 吃完还告诫自己的弟弟:不要让京城的官员知道蚝的美味,否则他们就会到海南来跟他抢美食了,但是毕竟天天吃"蚝"也不行,于是在苏东坡的带领下海南群众新开发了果子狸、蝙蝠……
有了"已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吃生
蚝。)有了"汤蒙蒙如松风,投糁豆而谐匀。覆陶瓯之穹崇,谢搅触之烦勤。屏醯酱之厚味,却椒桂之芳辛。
水初耗而釜泣,火增壮而力均。"(煮豆粥)有了"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山芋汤饭)吃掉了沧桑沉浮,吃出了逸兴情趣,留下无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菜肴,当然,也留下了无数壮丽的文学作品。最后,用一首《老饕赋》结束了自己光辉灿烂的吃货人生。
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他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
他能享受命运的馈赠,能讲究。
他能承受命运的打击,能将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