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伊班人的猎犬
然而基因分析证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低估了狗和其主人——人类的迁徙能力。近几千年来,东南亚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至少三次给该地区狗种群的遗传结构带来了深远影响。
第一次是南岛人的迁徙。南岛人将当时东南亚的狗带去了波利尼西亚群岛和新西兰,这些狗就是波利尼西亚土狗——澳洲野犬的表亲。因为澳洲大陆已经有土著人和野犬了,南岛人和他们的狗都来晚了,未能成功殖民
新几内亚是澳洲野犬和波利尼西亚土狗迁徙的共同中转站,因此这里既有澳洲野犬的线粒体单倍型A29(占20%),也有波利尼西亚土狗的单倍型Arc 1(占7%)。
狗在东南亚和大洋洲的迁徙路线,以及各地的线粒体单倍型比例
第二次是侗台人的迁徙。从炎黄时代到秦汉,侗台人为了扩展新的生存空间,不断从我国南方迁往东南亚,当地原来的狗基本被侗台人的狗取代了。
澳洲野犬的Y染色体单倍型H60是东亚H5的突变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父系祖先。然而H5现在在东南亚已经十分罕见,在台湾却很常见。这说明澳洲野犬祖先在东南亚大陆上基本没有活着的父系后裔了,只有在台湾这些海岛上还有残存。
澳洲野犬的母系单倍型A29在东亚和东南亚都还存在,但对更长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分析得知,亚洲的A29和大洋洲的A29是有区别的。这意味着,它们虽然都是A29始祖(1.6万年前华南地区的A29母狼)的后代,但不属于同一支。如此看来,澳洲野犬的最晚母系祖先在亚洲已经绝嗣了。
皇家兽医学院解剖博物馆陈列的澳洲野犬骨架
第三次是中国人的迁徙。我国学者研究发现,距今7000至2000年前,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狗基本属于线粒体A1b亚支(有的文章写作A2),澳洲野犬和波利尼西亚土狗都是这个亚支的。然而,今天的中华田园犬却很少有A1b亚支的。
汉朝以后,大量边疆地区的狗涌入,原来中原地区的狗很大程度被取代了。澳洲野犬虽然来自东亚,但它是东亚原生狗南迁的后裔,中华田园犬则是后来者的子孙,两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殊途同归的演化根据遗传学分析,澳洲野犬和非洲的巴仙吉犬一样,都属于狗的基础类群。所谓基础类群,就是在狗的进化早期分化,位于其共同祖先附近的分支。这意味着,澳洲野犬代表了早期未分化犬类的一个独特隔离种群,与现在任何一种家犬的亲缘关系都很疏远。
中华田园犬
在古代,东西方的狗一直存在小规模的基因交流,但澳洲野犬在8000年来一直处于隔离状态。因此,虽然中华田园犬长相与澳洲野犬相像,但它与澳洲野犬的关系比与吉娃娃、博美、贵宾、柯基这些长相千奇百怪的犬种还要疏远。
有的读者可能不服,既然澳洲野犬和中华田园犬不是近亲,那为什么长得那么像?这是因为它们都没有经过人工选择,狗在自然选择下就会演化成这个样子,亚洲南部的狼也是长类似样子,这种现象叫做平行演化。
从澳洲野犬的早期遗骸来看,最近3000多年来它的形态没有任何变化,足以说明它没有经过人工选择。中华田园犬也是在我国古代农耕社会发展起来的自然犬种。欧洲一些犬种独特的长相是最近几百年人工培育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