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马和骆驼的区别,骆驼和中原骆驼有什么区别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9 13:29:57

图一六 西域的骆驼纹钱币1. 丘就却钱币 2. 汉佉二体钱

双驼互搏原是欧亚草原动物纹艺术的题材之一,在公元前6—前4世纪南乌拉尔地区最为流行。楼兰壁画墓中的这一图像提示我们,斗驼可能是草原游牧民族的一项娱乐活动。

《东观汉记》载匈奴南单于,“岁祭三龙祠,走马斗橐驼,以为乐事”[71]。楼兰壁画墓中的双驼互搏,可能是月氏保留了这项传统的乐事,也有可能是这种游牧民族的娱乐形式传播到了楼兰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斗驼的习俗一直在阿拉伯世界亦十分盛行,并且一直流传到了今天。[72](图一七)

驴马和骆驼的区别,骆驼和中原骆驼有什么区别(17)

图一七 波斯细密画所见斗驼场景

注解

[1] 骆驼分为单峰驼和双峰驼两种,西域地区主要是双峰驼。除特殊说明外,本文中的骆驼均指双峰驼。

[2] E. J. Reitz & E. S. Wing, Zooarchae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282~283; R. W. Bulliet, The Camel and the Wheel,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3] D. T. Potts, “Camel Hybridization and the Role of Camelus bactrianus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Vol. 47, No. 2 (2004), pp. 146~153.

[4] J. Peters & A. von den Driesch, “The Two-humped camel (Camelus bactrianus): New Light on Its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and Medical Treatment in the Past”, Journal of Zoology, Vol. 242, No. 4 (1997), pp. 651~679; A. N. Mukhareva, “Camel scenes in the rock art of the Minusinsk Basin”, Archaeology,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Eurasia, Vol. 32, No. 1 (Dec. 2007), pp. 102~109.

[5] T. C. “Camels in the Assyrian Bas-Reliefs”, Iraq, Vol. 62 (2000), pp. 187~194.

[6] R. T. Wilson, The Camel, Longman Group Ltd, 1988, pp. 1~15; 转引自韩建林:《旧世界驼属动物的起源、演化及遗传多样性》,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第11页。

[7] 黄蕴平:《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兽骨的鉴定与研究》,《考古学报》1996年第4期。

[8] 傅罗文、袁靖、李水城:《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动物的来源及特征》,《考古》2009年第5期。

[9] M. Frachetti & N. Benecke, “From sheep to (some) horses: 4500 years of herd structure at the pastoralist settlement of Begash (south-eastern Kazakhstan)”, Antiquity, Vol. 83, no. 322, 2009, pp. 1023~1027.

[10] S. A. Rosen & B. A. Saidel, “The Camel and the Tent: Am Exploration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mong Early Pastoralist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69, No. 1 (April 2010), pp. 63~77.

[11] S. Myrgabayev, “Some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Rock Art of Kazakhstan”, Sören Stark et al. ed., Nomads and Networks: The Ancient Art and Culture of Kazakhstan, Princeton &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 66~69.

[12] E. Korolkova, “Camel Imagery in Animal Style Art”, in J. Aruz, A. Farkas & E. V. Fino ed., The Golden Deer of Eurasia: Perspectives on the Steppe Nomads of the Ancient World,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196~207.

[13]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第85页。

[14] 黄怀信等校注:《逸周书汇校集注》卷七《王会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970~982页。

[15] 王贻樑、陈建敏校注:《穆天子传汇校集释》卷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08页。

[16] C. Kost, The Practice of Imagery in the Northern China Steppe (5th-1st Century BCE), Bonn: Vor- und Frühgeschichtliche Archäologie, 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 2014.

[17] E. Bunker, Nomadic Art of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s: the Eugene V. Thaw and other New York collections, London/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潘玲:《矩形动物纹牌饰的相关问题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3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37页。

[18] 马艳:《战国至西汉鄂尔多斯式牌饰的物质文化讨论》,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33页。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轮台县群巴克墓葬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8期。

[20] 安家瑗、袁靖:《新疆和静县察吾乎沟口一、三号墓地动物骨骼研究报告》,《考古》1998年第7期。

[21] 张小云、罗运兵:《中国骆驼驯化起源的考古学观察》,《古今农业》2014年第1期。

[22] 周金玲:《初论察吾呼文化彩陶》,《新疆文物》1994 年2 期。

[23] 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13页。

[24]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研究中心、伊犁州哈萨克自治州文物局:《新疆尼勒克县加勒克斯卡茵特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5期。

[25] H. Francfort, “Tillya Tepe and Its Connections with the Eurasian Steppes”, J. Aruz & E. V. Fino ed., Afghanistan: Forging Civilizations along the Silk Road,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 92~93.

[26]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大学历史系、吐鲁番地区博物馆、鄯善县文化局:《新疆鄯善三个桥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6期。

[2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处、新疆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交河故城——1993、1994年度考古发掘报告》,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36~44、64页,图版一九:5。

[28] 陈戈:《新疆史前时期又一种考古学文化——苏贝希文化试析》,见《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59~167页;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第108~111页。

[29]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期。

[30] 尤悦、王建新等:《新疆石人子沟遗址出土双峰驼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第四纪研究》2014年第1期。

[31] 任萌:《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32]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木萨尔县小西沟遗址的初步调查》,《新疆文物》1992年第4期。

[33]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哈密—巴里坤公路改线考古调查》,《新疆文物》1994年第1期。

[34] 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阿克苏地区文物普查队:《阿克苏地区文物普查报告》,《新疆文物》1995年第4期。

[35] 王林山《草原民族文物的风采——阿勒泰民族文物陈列巡礼》,《新疆文物》1994年第2期。

[36] 刘瑞:《斯基泰起源与铁器东传》,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5年,第17页。

[37] 王永强、党志豪:《新疆哈密五堡艾斯克霞尔南墓地考古新发现》,《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

[38] 苏北海:《新疆北部牧区古代动物分布特点》,《干旱区地理》1987年第1期。

[39] 林梅村:《大月氏人的原始故乡——兼论西域三十六国之形成》,《西域研究》2013年第2期。

[40] 薛文伟:《新疆考古发现的动物随葬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67页。

[41] 林干:《匈奴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3~18页。

[42] 张小云、罗运兵:《中国骆驼驯化起源的考古学观察》,《古今农业》2014年第1期。

[43] 黄蕴平:《新疆于田县克里雅河圆沙古城遗址的兽骨分析》,《考古学研究(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532~540页。

[44] Mission archéologique franco-chinoise au Xinjiang, Keriya, memoires d’un fleuve: Archéologie et civilisation des oasis du Taklamakan, Paris: Editions Findakly, 2001, p. 172.

[45] 戴蔻琳、伊弟利斯·阿卜都热苏勒著,吴雯译:《在塔克拉玛*沙漠里:公元初年丝绸之路开辟之前克里雅河谷消逝的绿洲——记中法新疆联合考古工作》,陈星灿、米盖拉主编:《考古发掘与历史复原》(《法国汉学》第十一辑),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57页。

[46] 中法克里雅河考古队:《新疆克里雅河流域考古调查概述》,《考古》1998年第12期。

[47] 《汉书》卷六十一《张骞李广利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692页。

[48] 《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上》,第3884页。

[49] 《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上》,第3875~3876页。

[5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且末县文物管理所:《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3年第1期。

[51] 张靖敏:《汉晋于阗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9~23页。

[52] 《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上》,第3875~3876、3893页。

[53]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176页。

[54] 《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下》,第3913、3905页。

[55] 《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上》,第729页。

[56] 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143~146页。

[57] 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卷十四《楚策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08页。

[58] 《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2879页。

[59] 《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2896页。

[60] 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卷一《本议》,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8页。

[61] 聂菲:《从湖南西汉高级贵族墓出土漆器审度汉初漆器工艺的传承与变异》,见《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第473~483页。

[62] 中国玺印篆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玺印篆刻全集1·玺印·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第103~104页。

[6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新疆文物古迹大观》,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第230页,图0622。

[64] 朱浒:《汉画像胡人图像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263页。

[65]《周书》卷五十《异域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916页。

[66] 王欣、常婧:《鄯善王国的畜牧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

[67] 刘戈、郭平梁:《“大宛汗血天马”揭秘——兼说中国家畜家禽阉割传统》,《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2期。

[68] 张宝玺:《嘉峪关酒泉魏晋十六国墓壁画》,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147、179页。

[69] 陈晓露:《楼兰壁画墓所见贵霜文化因素》,《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2期。

[70] 林梅村:《再论汉佉二体钱》,《中国钱币》1987年第4期。

[71] 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86页。

[72] A. T. Adamova & J. M. Rogers, “The Iconography of ‘A Camel Fight’”, Muqarnas, Vol. 21 (2004), pp. 1-14.

,
上一页12345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