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酱的坛子哪有卖,酱坛子哪里有卖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9 14:32:05

文:杨晓光

图:来源网络

中国人在历史上首创的大酱制作技术,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卓越技艺和人文精神。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酱称作“醢”,出现在周代,它起初是腌制的肉糜类佐餐食品。较早记载“以豆合面而为之”的大酱,史料出现在西汉。历史文献《齐民要术》对我国大酱制作工艺的推广普及,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功莫大焉。

做大酱的坛子哪有卖,酱坛子哪里有卖(1)

我国台湾地区的作家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提到“酱缸文化”。其意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在经历过一个长时期的沉淀后,其中无用、有害的东西沉淀下来,构成属于糟粕的部分。与鲁迅先生所总结的“国民劣根性”异曲同工。但是与大酱无关。

在过去的年代,大酱在农家的饭桌上,是一日三餐离不开的当家菜。过去农家吃的饭,与时下农家饭庄主打绿色健康牌的饮食不可同日而语。上顿下顿离不开杂交高粱米碴子,白薯面饼子,没有下饭的菜难于下咽。特别是冬春两季,大酱,那更是农家顿顿不能少的“硬菜”。大酱不仅可以调节食物的咸淡,而且也可以为人体补充植物蛋白。大酱当家,省了菜瓜。

在我老家河北省昌黎县晒甲坨乡下,祖祖辈辈延续下来自家下大酱的习惯。真正的好大酱颜色亮黄,气味芳香,油汪汪的,营养丰富。当年奶奶带着我在乡下老家生活,出门入户满打满算两口人,平常过日子吃的大酱也少,奶奶每年只做一坛子大酱。

做大酱的坛子哪有卖,酱坛子哪里有卖(2)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也便到了开始操持着烀酱豆子的时候。洗好了精挑细选的豆子,下锅后用慢火烀上个多半天的功夫。酱豆烀熟了没等开锅,就已经满屋飘香。我感觉酱豆忒香啊,眼巴巴地守在酱豆锅前,久久不舍得离开。奶奶先给我盛一小碗,打一打我的馋虫。然后把烀熟的酱豆趁着热乎气一下一下捣成碎豆瓣,做成一块块方方正正的酱块子,放在阴凉处阴干,发酵。过了三个月左右,酱块子长满了白毛,这时奶奶把酱块子上的白毛刷掉,掰成小块在阳光下暴晒。

清明时节雨纷纷,奶奶下酱功夫深。她先把酱坛子刷洗干净,然后按比例一层盐一层酱豆地下到坛子里,再用透气的纱布蒙好,缠上口。下完酱过个三五天的功夫,大酱开始慢慢发酵,此时“耙酱”工序必须及时跟进到位。奶奶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耙酱。酱耙用一根一尺多长的木棍,头上用榫卯方式楔一块方形的木板(不能用铁钉),打耙时手握木棍,上下提动,不可以旋转搅动。随时把浮头的白沫子撇出来扔掉。一天天随着酱耙的提动,酱块子越来越小,酱越来越细,酱味越来越好。奶奶说大酱是有灵魂的,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奶奶做大酱有两个诀窍:一是准确掌握下酱时机,酱豆发酵恰如其分;再有就是酱坛子的放置既要朝阳通风,又千万不能进雨水。一旦二者缺其一,则难免会做出臭大酱。村子里哪家臭大酱味一飘出,全家吃一年的臭大酱不说,人们还要讲究这家的女人不懂节气,理家懒惰不勤快。奶奶不仅有下酱的手艺,还有许多关于大酱的学问。比如,儿童便秘,飞虫入耳,蜜蜂蜇伤,被狗咬伤,烫伤烧伤,跌打碰伤,她都能用大酱帮人治愈。虽然没有科学论证,但这些大酱的功能,都是奶奶从生活经验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奶奶已离开我们多年,但她伴着大酱的醇香而洋溢在满面皱纹间的盈盈笑意,依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做大酱的坛子哪有卖,酱坛子哪里有卖(3)

在城市里生活,想着留存一个体量较大的旧物件,十分困难。原先有下房的时候还好说,下房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如今搬到了高层住宅,空间金贵,商品房的角角落落,都等同于真金白银的价值,哪有摆放坛坛罐罐的位置。不过,我搬了几次家,也没舍得把奶奶留下来的大酱坛子舍弃。我虽然把奶奶的大酱坛子保存下来,但是奶奶做大酱的手艺却失传了。

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情、乡忆、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