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爱苏东坡,视其为精神偶像。他一生遭遇多次贬谪,从黄州、惠州,再到海南,大半生都漂泊在外。
有的人遭遇贬谪后,就一蹶不振,甚至命丧他方。而苏东坡在漂泊无定的人生旅途中,却达到了许多人倾尽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都做到了顶尖,成为当之无愧的旷世文星,千古奇才。
此外,他还是悲天悯人的士大夫、发明60余道菜的美食家、临终却道“着力即差”的佛教徒……他以儒学的准绳为人子、为父兄、为丈夫,骨子里却又是纯然道家。
1056年,意气风发的青年苏东坡,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路从眉山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在欧阳修推荐下,以著书22篇迅速名满京城。
当初有多么壮志踌躇,后来就有多么心灰意冷。乌台诗案,他命悬一线,多亏太后遗命才得以保全,太后去世,天下大赦,他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一呆四年,从此,有了一个别号“东坡居士”,原因是他在黄州城东的一块坡地,开垦种田,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耕之家。
苏东坡生性正直,从不因私人关系而随波逐流。朝堂上他总是坚持自己认为对的意见,这与当时的党派斗争显得格格不入。后来回京做翰林学士,依然遭到各种排挤。
小人“易进如蛆蝇,腥膻所在,瞬息千万”。为了保全自身,他只好自请出京,可即使这样,也逃不脱被视为旧党核心人物的命运,身处漩涡中心的他,再一次被贬,这次更是远到海南儋州,成为这时期被贬得最远的一个官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挫折和磨难。不同的人在身处逆境时总有不同的人生态度,有的郁郁寡欢,怨天尤人,有的却能够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从经历痛苦,再到从痛苦中解脱,苏东坡经历了漫长的心理过程。他的诗词,虽有向往田间归隐的乐趣,但从不会让人觉得消极,反而更像是一种精神蓄力,以获得更大的能量。他坚定洞达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在他的诗词文赋中自然流露,带来不可言喻的精神共鸣。
读他的词,可以疗心;品他的故事,可以让人奋发。就现实生活来看,苏东坡在身处逆境时的五种做法,倒是值得一学的。
这五种做法分别是:耕种自济、养生自保、著书自见、文学自适、韬晦自存。
初到黄州时,他寄居于僧舍,基本生活还靠苏辙接济。到了第二年,他却有了一块地,开荒播种,虽然十分辛劳,但可以指望收入,生活算有了着落。为求取生存,他小心谨慎,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惧祸自晦。
这些日子里,他修道养气,参悟佛理,闲暇之余著书立说,为“苏氏蜀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远离旋涡中心后,他真正成了身心俱闲的江山主人,文学创作上突飞猛进,写出名满天下的“三咏赤壁”。
综合来看,这五种做法实在是一套系统的逆境成长指南,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