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艳利和她做的花馍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王丹/文 受访者供图
一团五彩面、一双灵巧手,凝神静气,指尖翻飞,一条活灵活现的锦鲤就诞生了。在济源面点师傅牛艳利的手中,面团可不是普通的食材,而是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十几年来,为了传承指尖上绽放的这一民俗瑰宝,她跑到全国各地去学习,光笔记就记了几十本,坚信“越努力越幸运”,通过一个个动人的面点,讲述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巧手飞舞捏出万千锦绣,“中式蛋糕”受追捧
“过大年,蒸花馍,期盼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地区,过年过节有蒸花馍的习俗,一代代民间巧手艺人通过口传心授,把古老的非遗花馍技艺传承至今。如今,这样的“蒸”功夫也在创新中渐渐走进千家万户。
比起西方烘焙,花馍用南瓜、菠菜、火龙果等蔬果调色,天然零添加,没有防腐剂、膨松剂,讲究原汁原味原色。
“现在人们健康意识都提高了,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花馍以低糖、低油、低脂为标准,做出的面点老少皆宜,又能赋予美好寓意,许多被作为生日蛋糕赠送亲朋好友。”牛艳利说。
从卡通人物到山水花鸟,从开业典礼上的聚宝盆到母亲节的鲜花,牛艳利做出的面点造型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既赏心悦目,又让人垂涎欲滴,吃起来软糯适中、酥脆可口。
牛艳利举例道,结婚典礼上常用的龙凤呈祥中式蛋糕,太阳花、元宝、牡丹花等把十几层装得满满当当。还有祝寿用的“松鹤延年”,“老人吃不了高油高糖的奶油蛋糕,中式蛋糕里有葡萄干、大枣、红豆等,健康养生,吃不完还可以长时间保存,拆开让亲戚带走,都沾一沾福气。”
不过,花馍做起来很花功夫,一番搓、捻、擀、剪、切、捏,把普通的面粉变成想象中栩栩如生的样子,常耗费6~8个小时,需要提前一两天预订,大的造型更要几位师傅同时开工,一点都不得马虎,“比如蒸寿桃,上面做点缀用的花、叶,有严格的蒸制时间,多一会儿颜色就会变了。”
到各地学习,笔记做了几十本,被打趣“老师满天下”
一件件惊艳作品的背后是牛艳利“越努力、越幸运”的信念。
牛艳利今年44岁,是济源市克井西许村人,自幼就喜欢面食,总是像模像样跟着电视上学,在家里捣鼓。工作后在一家幼儿园帮工,小朋友过生日了她就做十二生肖馒头,憨憨的小猪、古灵精怪的小猴子,很受孩子们的喜爱,但她总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
直到多年前,她看到了一档节目,中国烹饪大师、人称“京城面点大王”的王志强在节目上展示了“小鸡出壳”“花开富贵”等面点制作,栩栩如生,像是艺术品,深深地吸引了她,点燃了她学做花馍的想法。
捏花馍是一个比巧手的过程,没有教材,没有图样,全凭一代代人的口传心授。10多年时间,牛艳利趁着休假和周末到四处学习,几十次奔赴山西、山东、陕西等地,学习花馍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学费陆陆续续交了十多万元,光学习笔记就有几十本,老公常打趣她说,“别人都是桃李满天下,你是老师满天下。”
牛艳利仍然记得,第一站她坐火车去了晋中,听亲戚说那儿有位梁师傅特别厉害,还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一下子就学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收获满满。
每次回来,牛艳利就反复练习,龙须怎样翘起来更有立体感,鸟的眼睛如何活灵活现,她练习几百次,直到达到她心目中的效果。
就这样,牛艳利把各地的制作特色综合在一起,并融入一些现代元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教上千名学生,老祖宗留下来的“蒸功夫”不能丢
2015年,牛艳利开了自己的店铺,面点花样多、口感佳、品质好,深受新老客户的喜爱,尤其是红糖小饼等糕点十分畅销。谈起秘诀,她说试了十几种面粉和配方,口感好、馅料足,就成了王牌产品,每天店门口都排了长长的队伍。
渐渐地,有了口碑,周边和外地的人也都慕名来学习,这几年陆陆续续教了上千名学生。
花馍制作流程复杂,不仅对眼力和手上功夫有很高的要求,也是对耐力和毅力的考验。每次,牛艳利都认真教导,把学到的知识和对生活的观察融入面点制作中。
如今,牛艳利还在济源市家家兴职业培训学校担任面点老师,她希望把技术传授给广大妇女,成为她们就业创业的项目,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花馍创作传递的是美好的祝福以及对生活的憧憬,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牛艳利还记得有个来自西安的宝妈,家里条件不好,于是就为她免了学费,如今她已回到家乡开了面点坊,一月收入万余元,逢年过节还会寄过来家乡特产让牛艳利尝尝。
提及以后的发展,牛艳利说还要虚心学习,把花馍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老祖宗留下来的‘蒸功夫’不能丢,下次,我打算去学人物面点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