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效益并不佳,这两年,网络上难见徐海燕的踪迹。这是还存在与《人物杂志》的几句话
"你觉得把它叫甜菜根还是火焰菜更好?"还没等到回答,徐海燕就自己抢答道,"还是火焰菜吧,中国人有红色情结,热情洋溢。红色入心,也代表它的健康功效。"
桌上的火焰菜是徐海燕才从地里采来的,拳头大小,通体泛着新鲜的玫红色,泥土附着在它圆润的身体上,显得十分可爱,尾巴上还带着根须,长势健康的模样。
切开的瞬间,红色的火焰菜汁流淌而出,火焰菜的切面水灵鲜艳,好像花朵绽放眼前。要不是和这火焰菜的一场邂逅,徐海燕还是一名中医理疗师。
最晚在2018年,可能商场中的徐海燕,在社会摸爬滚打中,不断成长的决心,正式全面放弃“菜”这个限定词,而是使用“蔘”这个繁体字。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两个革命性的变化。今后时间越长,越能琢磨出这种变迁的里程碑意义。
哎,哎,无可奈何花落去,如今江湖仍纷争。
中国的传统力量更强大,一个字词,一种理念,一旦根深蒂固,如果改变将难上加难。有时某种思维定势,往往需要一代人,不,好几代人都固着在现实中,成为一大困境。
比如,北京人冬储大白菜,那是计划经济时期从官到民,为了应对冬天蔬菜短缺的一个运动举措,今天物质与生产都极大丰富,你仍然在楼下看到北方大妈摆一些白菜。殊不知,她用低廉的价格买下来,多半是省钱,到冬天吃时,无论是白菜的损耗还是加工时的麻烦,真不如到超市先买现做,前后一对比,成本相差无几。
可是大白菜是低档菜的观念始终没变。北方人觉得白菜萝卜等,属于自家餐桌,要是来客绝不上白菜,越普通越不好意思拿出手,倒是洋品种、新品种、甚至过去没有而且才问世几年的菜,倍受青睐,餐馆也是以这些菜品做为招牌菜。比如苦瓜,改革开放后从南方普及到北方,某某吵苦瓜,会被认为很有面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