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是否应该派兵北伐的问题,在史学界一直都是有争议的。忠王李秀成在自述中更是将北伐列为“天国十误”之首。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太平天国不是派林凤祥、李开芳北伐,而是把这支兵力用在攻取江浙财赋重地,或是集中力量打击江北、江南大营,太平天国的形势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不过,很显然,在当时的主事人杨秀清等人看来,派兵北伐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太平天国在与清军两年的交锋里,已经把清军的家底摸清楚了,这支军队实在是太朽烂、太无能了。面对着这么一支腐朽入骨的军队,如果不乘胜追击,直捣黄龙,那可实在是有点对不起上帝耶和华了。
太平军以实际不足两万的兵力从广西*出来,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清军望风披靡、一溃千里。杨秀清等人自然会想到:如果太平军用同样的方式*向北京,很显然也会取得同样的效果。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杨秀清才会决定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
然而,杨秀清等人没有想到的是:虽然清朝的正规军一如既往地腐朽不堪,高级将领也普遍都是酒囊饭袋,但是清朝却冒出了一批知府、知县官衔的能人干将,势不可挡的北伐军最终就败在了这么一些基层干部的手底下。
具体情况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为大家一一道来。
(一)
太平天国1853年3月定都南京,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就开始了北伐的进程,可以说当时的决策已经很快了。这也说明至少杨秀清还没有沉浸在安乐窝里不思进取,他是时时刻刻都在谋划着下一步的作战行动的。
北伐军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为主帅,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为副帅,总兵力两万多人。兵员的构成自然都是精兵,不过也并非都是广西老兵。因为太平军从广西*出来的时候,真正能作战的兵力也就一万多人,全拿来北伐也不够数。我们只能说北伐军里有一部分是广西人,还有不少来自湖南湖北以及安徽的兵员。
5月8日,北伐军从扬州出发。5月13日,他们乘船抵达浦口,向着浦口的清军发起了进攻。防守浦口的八旗马队不战而逃,一口气逃到了安徽滁州。北伐军轻松渡江,继续前进。
这时,林凤祥想搂草打兔子,顺手把浦口附近的六合县给拿下来。于是,他派出了检点朱锡琨率领数千太平军去攻打六合县。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在这里太平军碰到了一位难缠的知县,他的名字叫做温绍原。
温绍原模仿《三国演义》中的火烧新野之计,预先把城外的百姓撤到城内。同时在城外房屋里堆满柴草、浇上火油,等到太平军大摇大摆地来到城下的房屋中住宿时,温绍原趁着黑夜带领民团突然出击,四处放火。太平军登时大乱,被民团斩*无数。朱锡琨大败而逃。
林凤祥由于肩负着北伐的重任,所以没有继续攻击六合,只好带兵继续北上了。
此后,温绍原像一根钉子一样牢牢地扎在六合。小小的六合变成了太平天国背上的一根芒刺,太平军多次进攻都无法得手。直到1858年,陈玉成才攻克了六合,温绍原被迫自尽。
北伐军越过六合,径直向着皖北前进。之所以要去皖北,那是因为他们听说这里有捻军,可以得到他们的支持。
太平军*进安徽境内后,安徽巡抚李嘉端手足无措、一筹莫展。各路兵将要么东逃西窜,要么逡巡不前,无人敢挡太平军的兵锋。太平军一路攻克滁州、凤阳等地,于六月初来到了蒙城县,在这里他们才再一次遇到了一位不怕死的知县。
蒙城知县宋维屏本来多次向上峰呼救,恳请派兵支援,无奈各路清兵都置之不理。宋维屏没有办法,只好组织团练守城。6月6日,太平军*到了蒙城。宋维屏率领团练凭借城墙与太平军拼死对抗。经过了一天的激战,太平军终于*进了城内。
宋维屏见大势已去,便回到了县衙内,穿戴好官服,端坐在正堂之上等死。最终他被太平军所*。
太平军攻克蒙城后,于6月10日轻松攻克亳州,然后从这里*入到了河南境内。
(二)
太平军进入河南之后,6月12日不费一枪一弹拿下了商丘。6月14日,太平军又攻克了归德。第二天,河南巡抚陆应谷在咸丰帝严旨催逼下,硬着头皮带着五千绿营兵来救商丘。太平军乘势进攻,清军大败。陆应谷鞋都跑丢了,这才捡了一条性命。
太平军在商丘获胜后,本打算在此地渡过黄河北上,但是沿岸的船舶都被清军抢走了。于是,林凤祥和李开芳决定改为进攻开封。
太平军接连攻克宁陵、睢州、杞县,6月20日攻到了开封城下。
开封作为河南省会,自然防御坚固。太平军试探着进攻了两天,发现一时攻不动。林凤祥不愿意在此浪费时间,便率军绕过开封,接连攻克荥阳、汜水、巩县。他们在巩县找到了一些运煤的船,于是就在7月2日强渡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