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提取方法
提取农药的方法很多,除了浸渍、漂洗、匀浆、捣碎法和机械振荡等常规LLE方法及索氏提取法外,近年来还发展了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加速溶剂萃取(ASE)、超声波萃取法、微波辅助萃取(MAE)等新技术。
王耀等利用ASE,采用高温高压模式,增加物质溶解度和溶质扩散效率,建立了咸鱼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前处理方法,具有萃取效率高、用时短、选择性好、溶剂用量少及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Frenich等对鸡肉、牛肉、猪肉等基质中的乙酰甲胺磷、二嗪农等有机磷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测,比较了LLE、索氏提取、ASE 3种前处理方式的萃取效率。试验证明,3种提取方法回收率均在97.8%以上,但索氏提取费时费力、ASE设备昂贵,LLE经济适用,可作为常规提取方法用于样品前处理。
3.2 净化
净化是减少基质影响、提高方法特异性的有效手段。动物源性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分析净化技术的关键是去除脂肪。有机磷农药的稳定性较差,不适合采用传统的浓硫酸除脂净化的方法。凝胶渗透色谱(GPC)、固相萃取(SPE)和基质分散固相萃取(MSPDE)能够在温和的条件下去除动物源性食品中的脂肪分子,是动物源性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分析的主要净化手段。
3.2.1 凝胶渗透色谱(GPC)
GPC 由Moore于1964年首先研制成功,主要原理是根据不同体积的分子在凝胶色谱柱上保留的时间差异,来分离净化目标物。GPC净化可有效去除样品中的脂类、色素、蛋白质等大分子干扰物,其分离效果与分子极性无关,常用于脂肪含量较高的动物源性食品的净化。GPC在动物源性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面是一种成熟、传统的净化技术。
Frenich等以GPC为净化技术,对鸡、猪、羊等动物肝脏中的有机磷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测,回收率为70%~110%。陈惠京等采用自制凝胶净化柱,对肉、蛋、牛奶中乐果、久效磷等13种有机磷农药进行了净化,回收率为78.9%~108.2%,RSD为3%~12%。《动物肌肉中47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GB/T19650—2006)中也以GPC作为样品净化技术。王耀等采用GPC净化提取液,结果表明:脂类、蛋白质及绝大多数色素干扰物在9min内流出GPC柱(图6-6A);而17种有机磷目标物在9~15min流出(图6-6B)。咸鱼样品中的干扰物与17种有机磷农药能有效分离。
水产品体内由于富含油脂类物质,常规提取方法通常较复杂且效果不理想。段建发等利用GPC对鳗样品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样品前处理简便,净化去脂效果好,方法检测限为0.01~0.02mg/kg,回收率为76.3%~106.8%。此外,由于惰性微球表面对有机物吸附小,GPC还具有柱污染程度轻、脱盐等优点。
3.2.2 固相萃取(SPE)
SPE是一种应用较多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它根据液相分离、解析、浓缩等原理,使样品溶液混合物通过柱子后,将样品中某一组份保留在柱中,再选择合适的溶剂把保留在柱中的组分洗脱下来,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的目的。
与常规净化方法相比,SPE具有分离效率高、使用方便、快速、重复性好、节省经费、安全、缩短预处理的时间等优点;而且还可选择不同类型的吸附剂和有机溶剂用于处理各种不同类别的有机污染物。SPE因而在农药残留特别是在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的复杂样品中农药残留物及农药多残留的分离、提取、净化和浓缩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全自动高通量SPE仪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SPE的处理能力。
动物源性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常用的SPE柱有C18柱、N-丙基乙二胺(PSA)柱、弗罗里硅土(Florisil)柱、氨基柱和氧化铝柱等。其中C18柱对油脂分子的去除效果最为理想,应用也最为广泛,在牛奶、肌肉、肝脏、脂肪等动物性基质的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中均有应用。
为了加强净化效果,可以将不同的SPE柱串联使用。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的样品前处理中,C18柱与PSA柱组合净化效果好,应用最为广泛。苏建峰采用该组合检测了猪肉中的63种有机磷农药,回收率为70%~121%。Schenck利用石墨化碳黑SPE柱与氨丙基SPE柱串联去除鸡蛋中的色素和脂肪,检测了28种有机磷农药残留,回收率为61%~149%。张金虎等通过对比弗罗里硅土柱、氨基柱、氧化铝柱、C18柱的研究发现,C18柱的去油脂效果良好,而PSA柱可以去除色素等杂质的干扰,两者结合可达到良好的分离净化效果。刘琪等采用石墨化碳黑/N-丙基乙二胺(Carb/PSA)柱处理、净化猪肝样品,净化效果更好,对有机磷农药的回收率较高,可有效去除样品中杂质的干扰。王耀等也采用Carb/PSA柱处理咸鱼样品,比较了丙酮-正己烷(1∶1,V/V)和乙腈-甲苯(3∶1,V/V)两种洗脱剂的洗脱效果,结合丙酮-正己烷毒性较小且沸点较低的优点,选用丙酮-正己烷为洗脱剂,达到了良好的净化效果,样品回收率为64.5%~98.6%。
3.2.3 基质固相分散(MSPD)
MSPD是1989年首次提出的一种萃取技术。其基本操作是将试样直接与适量反相填料(C14或C18)研磨、混匀制成半固态装柱后淋洗。MSPD浓缩了样品匀化、组织细胞裂解、提取、净化等过程,不需要进行组织匀浆、沉淀、离心等操作步骤,避免了样品的损失,是简单高效的提取净化方法,适用于各种分子结构和极性农药残留的提取净化。此外,MSPD减少了试剂的用量,更适合于自动化分析。
Liasera等用C18键合硅胶颗粒作为吸附剂,提取了牛的肌肉组织和肝组织中的毒死蜱、毒虫畏、二嗪农、*螟硫磷、甲基对硫磷等有机磷农药残留,除了肝脏中毒虫畏的回收率为55%以外,其他有机磷农药回收率均在94%以上,检测限最低可低于100μg/kg。Lehotay等用C18和无水硫酸钠作为吸附剂,与弗罗里硅土柱串联,检测了高脂肪含量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有机磷农药残留,结果表明强极性的有机磷农药回收率较差,中等极性和弱极性的有机磷农药回收率均在100%左右。金珍等将超声辅助提取和MSPDE相结合,测定鱼肉中的有机磷农药残留,并和传统的MSPDE进行了比较,而且对提取溶剂做了优化,回收率为66.6%~102.2%。薛平等研究了3种吸附剂(中性氧化铝、弗罗里硅土、硅胶)对19种有机磷农药测定结果的影响。并以弗罗里硅土为吸附剂,吸附剂与样品的比例为4∶1,以乙酸乙酯作为洗脱剂,洗脱体积10mL,建立了鸡肉中19种有机磷农药残留分析的MSPD的样品净化方法。结果表明,除了添加水平为0.01mg/kg时,乙拌磷、*螟腈、水胺硫磷、硫线磷、三唑磷的回收率较差,其余有机磷农药的回收率均为75.0%~10.9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6%。
除了以上净化技术外,固相微萃取、搅拌棒萃取和超临界流体萃取在动物源性食品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面也有应用。尤其是固相微萃取和搅拌棒萃取,能够大幅度地提高萃取效率,可以使检测仪器的灵敏度提高1~2个数量级。Heleni等利用搅拌棒萃取和GC-FPD(光焰光度检测器)联用仪分析了蜂蜜中的马拉硫磷等5种有机磷农药,检测限为0.013~0.081μg/kg。
4 检测方法
目前,对于动物源性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多的是色谱分析方法,包括配备各种特异性检测器的GC法、GGMS法、LC法、LC-MS法等。
GC法及GGMS法作为一种成熟可靠的有机磷农药检测技术,应用最为广泛。GC仪是有机磷农药残留分析中最常用的检测设备,是建立动物源性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常用的检测器主要有氮磷检测器(NP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虽然NPD的灵敏度很高,但由于其存在色谱峰拖尾现象较严重的缺点,实际应用更多的是FPD(表6-2)。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改进,在FPD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新型检测器———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PFPD),该检测器因高抗干扰能力、高灵敏度等优点,在动物源性食品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中得到应用。PFPD工作原理是以脉冲点火的方式,利用碳氢化合物和磷、硫离子发出荧光的时间差异,降低了基质干扰,大幅度提高了仪器灵敏度。对于有机磷农药检测,PFPD的响应要比NPD和FPD的灵敏度高10倍左右,而且不存在峰形拖尾现象。Zrostlikova等用PFPD检测了动物脂肪中的12种有机磷农药,检测限为10~20μg/kg。虽然配备特定检测器的GC具有高灵敏度的特点,但是GC法仍存在定性准确性较差的缺点。GC-MS和GC-MS/MS结合了色谱的高效分离能力以及质谱的确证技术,能够了解更多的分子结构信息,大大提高了定性的准确性,是动物源性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常用的定量方法和确证技术(表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