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供销社大楼北侧的那家饼卷,老板是个中年女子,红色寸头,虽然微胖却不像其他餐饮老板那般可亲——她似乎不怎么笑,就是在餐台后忙忙碌碌,时而大声吆喝取饼或算账。
深夜喝多了酒经过,我们要进去吃饼卷,老板总能第一时间判断出这群醉鬼的饭量。
2南宫一带称饼卷,也就是外地常说的卷饼。各地饼不同,而南宫饼卷的肉类更是多样。
饭店有外卖有堂食,外卖口也相当于后厨,可谓最早的明厨亮灶。从内向外是案板(白案)、鏊子和卷饼操作台,流水作业。
白案不必多说,有经验的面点工揪出面团,一圈圈擀开成直径半米左右的超薄面皮,擀面杖挑起铺到滚烫的鏊子上。
南宫话称“饼铛”为“鏊子”,大铁饼,中间高,四周低,相传因形似龟背而来,固同“鳌”音。山东人把鏊子转动起来摊煎饼,河南人把鏊子放铁炉上烙馍,而在南宫则成为大饼这种面食的烙制工具。
鏊子下生火保持热度,把擀开的面饼铺开。因为饼皮实在太薄,遇到滚烫的鏊子瞬间就凝固了小半,因此只需再等片刻。之后刷油翻面再烙,基本就全熟了。
熟饼不能说薄如宣纸,但也呈半透明状。有的店放油少,饼会发白,有的店放油多,饼更黄,但是基本都一样的晶莹弹牙,饼花儿散发着淡淡的焦香。我爸常讲判断烙饼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饼花,其二是分层,但街边饼卷是单层的,分层就成为家常烙饼的标准,以后细聊。
烙饼师傅用一根细长竹板挑起熟饼,一层层摞到操作台用来保温的棉被上。因为有油,熟饼不会粘连,而食客早就络绎不绝,饼也不会存留太久。
3卷饼操作台右侧放着四、五个铁盘,里面是切碎的猪头肉、剔骨肉、驴肉、板肠和熏菜,上面覆盖的细纱布挡不住诱人的香气,反而因为遮遮掩掩增加了食客的好奇心。而我更常吃的肥肠往往放在旁边橱柜里,需要时才拿出单独用微波炉加热。
解释一下肉品。猪头肉、驴肉和板肠不必多讲,各地基本一致,红白混合的色泽看上去就很诱人。
剔骨肉更像是一种边角料,切碎后看不出是从哪块骨头上剔下来的碎肉。但是味道很香,时不时嚼到一点脆骨渣更是丰富了口感。
熏菜是南宫特有的称呼。熏菜不是菜,如果便于外地人理解应该叫熏肠,类似哈尔滨的红肠。用猪肉、鸡蛋、姜丝、绿豆芡粉搅糊后灌进猪肠衣封紧口,先煮后熏。熏菜刚出锅时油光锃亮,软中有韧的最好吃。冰箱内存放后也可以随时拿出作为一味下酒冷荤。当然更经典的吃法则是切薄片或碎块后卷饼。
4饼卷分为不同档次,上次回南宫时,价格是从15元起跳,之后有20元和25元不等。既看卷肉的种类,也看加肉的分量。
因为有了移动支付,点餐出餐作业也是很快。但是美味在即,食客们多少有一点争先恐后的警惕,有时还会忍不住声明:“别卡个儿(加塞儿),该俺了。”
排队进入外卖档口就开始了正式点餐环节。老板摊开左右手,处于待机状态。客人点出自己想吃的肉品类和价格,老板掀开棉被,亮出熟饼,从指定的铁盘里抓起肉放在秤盘中,称好后铺到饼上。先对准中线折起两侧,封住饼卷的底和顶,之后再纵向卷起。齐活儿。
全程节奏紧凑,又快又准。也不得不快,赶上饭点,身后是腹中饥饿,不时探头探脑的食客队伍,面前不苟言笑的老板手上的塑料手套嚓嚓作响,这都在催着你赶快做决定。
可是铁盘放着的,墙上标着的,更别提还要斟酌肉量、价格和自己肚量的比值,选择困难症当场石化。我这种不常回家的,更不能露了怯。于是,每当点餐,我会复刻之前的菜单,不待老板“来哪个?”的话声落下,已当机立断:
“一个20的剔骨肉,一个25的驴肉,一个25的肥肠!”
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而且点出肥肠饼卷这个隐藏款,可谓装得非常老饕了。
不过也偶有失误,之前猪肉价格奇高,我点25元的肥肠饼卷,老板推荐我加到30,否则“卷不着”。
5之后就是老板铺肉卷饼我扫码,效率之高,主客皆欢。身后食客也能懂:这是常来的。并且不免添上些许赏识 —— 毕竟南宫做饼卷的老店少说也有4、5个,而且至今也没有争出谁才是味绝凤凰岗的那一家。
卷饼操作也有讲究。卷不能太紧,显得分量太少;也不能太松,容易散掉——大概卷5-6下的手法最佳。若有客人要求切段,饼卷内的肉几乎不往外掉,才是成功的张弛有度。
之后打包还是堂食由你来定。如果是堂食,就可以用小铁盘端起盖着白纸的饼卷踱步厅内坐下,最好再点上一碗鸡蛋汤,下肚才算圆满。
6只可惜如今一直身处北京,酒局少了,更少了局后聊以慰藉的饼卷。楼后世贸天阶地下的某卷饼连锁实在是无形又无实。
烤鸭、卤煮、炙子烤肉、铜锅涮肉自然都是好东西,但是想起主食,第一时间依然是饼卷。我确信如果做梦喝完酒,肯定能条件反射地大声报上:
“一个20的剔骨肉,一个25的驴肉,一个25的肥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