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和梁思成
作为梁家的长子,梁启超对他的期待更多一些。
梁思成小时候,家里日子过得很是清苦。
梁爸爸只能把儿子送到同文学校读书。(梁启超为华侨子弟创办的学校)
该学校离家很远,梁思成每天得赶小火车去上学。
1912年10月,梁启超回到祖国,并凭借他的声望,迅速获得了稳定的社会地位。
第二年,滞留日本的家人全部启程回国。
从此,梁家便在天津安顿了下来。
2年后,年仅14岁的梁思成一举考取了清华大学,开启了他的学术人生。
一日,梁思成骑着摩托车上街,被一辆快速行驶的小轿车撞翻在地,导致左腿骨折,脊椎受伤。
事后,梁爸爸去事故现场查勘,发现在离儿子受伤一寸多的地方,有几块大石头。
他想,若是儿子碰着头部,真是万无生机。
那天,他在日记里写下这句话:到底是不幸中的万幸,逢凶化吉,履险如夷。
因为此事,梁思成出国留学的时间不得不推迟到第二年。
住院期间,梁启超要求儿子一边养病,一边读书。
两个月,梁思成便把《论语》、《孟子》和《资治通鉴》都读了一遍。
梁思成
1924年6月,梁思成携林徽因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对待学习,梁思成总是全力以赴,很多人都很佩服他这一点,梁爸爸却在为此担心。
他总是写信给大女儿询问儿子的健康状况。
他说:“你弟弟食用如此俭薄,全无滋养料,如何要得,我决定每年寄五百美金左右,分数次寄去。”
他还对儿子说:“你常常头痛,是令我不能放心的一件事,你生来体气不如弟妹们强壮,自己便当自己格外撙节补救,若用力过猛,把将来一身健康的幸福削减去,这是何等不上算的事呀。”
由这番话可见,梁爸爸对于儿子的担忧,并不全在他的身体,更在他的精神和治学方法。
在同一封信里他还说道:
“不知何故,我时感有异兆,怕你渐渐会走入孤峭冷僻一路去。
我希望你回来见我时,还我一个三四年前活泼有春气的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怕你因所学太专注,把生活弄的太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此话娓娓道来,富有感情,带着体温,透着坦诚、平和、真挚与朴素。
儿子所学的是单纯的美术建筑,不适合谋生,梁爸爸预料到他毕业后不好找工作。
于是,他建议儿子转学建筑工程。
但梁思成没有接受这个提议,甚至还把治学方向设定为中国古代建筑。
梁爸爸也不生气,他鼓励儿子说,“你这是一件大事业,而且极有成功的可能,但非要到各处实地考察不可。”
他嘱咐儿子:“你脚踏到欧陆之后,将所看的东西留个印象(凡注意的东西都留它一张照片),回来后供系统研究。若日记能稍带文学的审美的性质,回来我替你校阅后可以出版,也是公私两益之道。”
他还特意随信寄去10多张名片,让儿子到欧洲访问各使馆时,自报家门,请叔叔伯伯们多加关照。
1919年夏天,梁家、林家两位父亲同时想到了联姻这件事。
在他们的刻意安排下,十八岁的梁思成在父亲的书房里见到了十四岁的林徽因。
金童玉女彼此一见倾心,自然相恋,自由结婚。
对于儿女的婚姻,梁启超并不主张完全由家长包办。
他表示,他只负责观察挑选,给他们提供相识了解的机会。
梁思成与林徽因成婚后,他写信给二人,表达他的喜悦之情。
“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
考虑到梁思成所学,不便于谋生,他提出:“你们结婚后可在家住几年,等到生计完全自立后,再外出创造新家庭。”
为儿女,梁启超总是想得很细、很多,事事都想在前面。
当梁启超疾病缠身时,他仍放心不下自己的大儿子。
他在信里写道,“我们家几个大孩子大概都可以放心,可思成呢?
我就怕因为徽音的境遇不好,把他牵动,忧伤憔悴是容易消磨人志气的(最怕是慢慢地磨)。
思成、徽音性情皆近狷急,我深怕他们受此刺激后,于身体上精神上皆生不良的影响。”
梁爸爸深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性格上的差异,也写过很多信去安慰和开导林徽因,字字句句都含着一位老父亲的心血。
左起:梁思成、泰戈尔、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