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不易,点一下右上方的关注吧
在封建社会,人们都很重视名分。对于臣子来说,获得皇家认可,生前荣宠,死后荣光基本上就是一生的追求了。而清朝200多年间,死后获得“文正”谥号的,无疑是最尊荣的。
汤斌(1627~1687) ,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朝政治家、理学家暨书法家,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正。汤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此人特色是太子胤扔师傅,可惜不成功。
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刘统勋官至宰相,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不过貌似他的儿子刘墉比他更出名。
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哥朱筠,时称“二朱”。乾隆十二年(1747),17岁殿试为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乾隆二十四年(1759),主河南乡试,会试同考官。朱珪四十多岁丧妻,没有续娶妻妾,独居终老。 此人最聪明的一点是做了嘉庆的老师,在嘉庆即位前始终支持嘉庆和和珅对着干,最终成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功臣。上谥号“文正”,算是患难朋友嘉庆的感谢之情吧。
曹振镛(1755—1835), 字俪生,号怿嘉,安徽歙县人。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后。乾隆四十六年进士,道光初年,晋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又以平喀什噶尔功绩晋封太子太师,旋晋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此人特色是长寿,活了80岁,当官52年,其中13年首席军机大臣。
杜受田(1788~1852),山东滨州人是咸丰皇帝的老师,在咸丰夺储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死后谥号文正,也是惯例。
曾国藩(1811-1872),汉族,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曾国藩的功绩最大,镇压太平军,追剿捻军,兴办洋务,处理天津教案,晚晴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被誉为“估计第一完人”。死后赠太傅,谥文正。
李鸿藻(1820—1897),字兰孙,直隶高阳人,晚晴清流党领袖,同治皇帝的师傅。 李鸿藻努力下,废除中俄《里瓦几亚条约》,争回部分权利。李鸿藻在书画方面卓有成就。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卒后谥曰“文正”。
这几个文正公中,以曾国藩功劳最大,而朱珪、汤斌以学问、文章见长,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则是帝师身份入选,只有刘统勋和曹振镛是做官时间长、和皇帝感情深入选。
其中的曹振镛名声最差。他的为官是“多磕头、少说话”,严格执行“跪受笔录”的军机大臣职能。曹振镛唆使嘉庆皇帝读奏章专挑错处、吹毛求疵,以此震慑百官,以至于大臣们报喜不报忧、不敢上书言事。某种程度上说,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择点就在曹振镛身上。自曹振镛开始,清朝大臣的气节和理想彻底丧失,个个以溜须拍马为能事,个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于是暮气已重的清廷再也难以革新,朝着衰亡的路上狂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