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汉臣当中,要说谁官当得最大,正一品的大学士一数一大把;要说谁获得的名誉最高,这也说不好,有的少年及第,有的爵至公侯,有的生晋三公,有的赏赐三眼花翎,有的配享太庙,还有的谥号文正。
可以说有清一代,还没有哪一个汉臣能将所有荣誉包揽于一身的。不过相比较而言,此人获得的荣誉堪称大清第一,他的名字叫潘世恩。
陈康褀在《郎潜纪闻》中说:“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重宴琼林者八人,状元作宰相者八人,唯潘文恭公兼之。又大拜不阶协办,枢廷不始学习,皆数异也。富贵寿考,子孙继武,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而已。”
陈康褀这话说得在理,有清一代,像潘世恩这样位极人臣、大富大贵、无灾无难、寿命长久的人,指定找不出第二个。下面具体来看潘世恩的官场经历。
1、状元及第重赴琼林潘世恩,生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江苏苏州府吴县人(祖籍安徽歙县)。乾隆五十八年,24岁的潘世恩状元及第,清代共有114个状元,及第的平均年龄是35岁,由此可见,潘世恩可谓是少年得志。
了解科举制度的读者大概都知道,考中进士后,朝廷会举行一个仪式重大的“恩荣宴”,这是官方的叫法,民间则称“琼林宴”。恩荣宴由礼部主持,一甲三名各一桌,进士四人一桌。据说明清时期,恩荣宴举行时,会有很多读书人和百姓围观。等到宴毕,大家都会争先恐后抢夺宴会上的食物,希望能沾上新科进士的运气。
读书人一生能够参加一次恩荣宴已是大幸,这意味着有了进士这个出身。此外,朝廷为了彰显以文治国的高姿态,在周甲之后,即中进士六十年后,还可以重新再赴恩荣宴,此为“重赴恩荣宴”。
清代重赴恩荣宴的只有八个人,这意味着他们的年龄都在80岁以上。咸丰三年(1853),潘世恩重赴恩荣宴,恰巧这一年主持本届会试的主考官是他的孙子、礼部侍郎潘祖荫。为此,潘世恩特地赋诗,志喜记盛,其中有“却喜新荫桃李盛,小门生认老同年”之句,一时被传为科场佳话。
2、位极人臣生晋三公潘世恩是清代少有的四朝元老,他中状元后仕途升迁很快,从翰林院修撰起步,转而升侍讲、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从正六品到从一品,潘世恩只花了19年的时间。
嘉庆一朝,潘世恩由于资历尚浅,还没有进入文官的第一梯队,一直在工部、吏部、户部三部上任尚书。道光继位后,潘世恩迎来仕途的高峰,道光十三年晋体仁阁大学士,兼户部事务,次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十八年,晋武英殿大学士,二十八年加太子太傅衔。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陈康褀在《郎潜纪闻》中说“生加太傅者五人”,和历史实情略有出入。清代生前加三公的很少,太师有两个分别是鳌拜和遏必隆,但这两人后来因罪被革。
真正加三公的道光朝以前仅有六人,太保者五人,分别是马齐、年羹尧、鄂尔泰、张廷玉、傅恒,加太傅者一人为董诰,嘉庆朝以后曹振镛、长龄、世续、徐世昌等人也晋太傅。但总共加起来应该不过10人。潘世恩被道光帝加太子太傅,算不上是三公,但也已经是很难得了,故这里姑且取陈康褀之说以三公论。
潘世恩历经宦海五十余年,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晋太子太傅,尽管他的权力没有同时期的曹振镛、穆彰阿那么显赫,但他的官声、人品却要好于这两人。
3、寿命长久子孙多福自道光二十九年开始,潘世恩因病告假,道光帝让他在京城的家中带职养病。但毕竟已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实际上已经很少参与政治。
咸丰继位后,下诏求贤,潘世恩举荐林则徐、姚莹等人,为此咸丰帝御笔亲书“琼林人瑞”匾额。咸丰四年,潘世恩去世,享年八十六岁,他这一生活得真是多姿多彩。
潘世恩有五个儿子,他们或为官或为学,都有很大的成就。孙子辈中,又出了一个探花潘祖荫,加上潘世恩的堂兄潘世璜,潘氏一门则有一个状元、两个探花,被时人誉为“苏州三杰”。潘祖荫是咸丰、同治、光绪朝重臣,与曾、左、李的关系很不错,是当时汉臣中难得的干臣。
潘世恩状元出身,官居正一品,一生所获得的荣誉无以复加,加上他寿命长久,多子多福,称他为“大清第一福气之人”一点也不为过,据说他生前有人送过他一副对联曰:“大富贵亦寿考,蓄道德能文章”,此联正好概括了潘世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