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构柱内防水做法,格构柱防水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21:24:29

5.3 地下防水工程设计

5.3.20 地下建筑诱导缝宜设置在跨中;侧墙诱导缝下端宜至底板结构面或水平施工缝面,上端宜至顶板底或梁底。诱导缝的防水设防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诱导缝部位混凝土宜连续浇筑,并采用设置诱导器、减小混凝土截面积或减少钢筋通过数量等方法进行裂缝诱导;

2 诱导缝预裂缝断面的混凝土截面积减少比例,宜为混凝土板厚度的1/3 - l/2。混凝土截面积减少量包括表面诱导凹槽、诱导器长度的断面减少等;

3 诱导缝预裂缝断面的水平钢筋减少量应通过计算确定,钢筋应均匀间隔断开,断开比例宜为1/3 - 1/2.钢筋圊并间距宜为50mm - 100mm;

4 结构内、外表面应设置诱导凹槽,凹槽的宽度宜为30mm - 50mm,深度宜为20mm。迎水面凹槽内宜嵌填密封材料,表面防水增强层宜选用宽度不小于300mm防水卷材;

5 诱导器表面宜包裹丁基橡胶止水腻子,也可采用表面平整光滑的金属或树脂片;诱导器宽度应根据混凝土截面减少率计算确定。混凝土墙板厚度在250mm一350mm时,可设一个诱导器;混凝土墙板厚度大于350mm时,可设置一个或二个诱导器,见图5.3.20;

6 诱导缝应设置自粘丁基橡胶钢板止水带或采用包裹自粘丁基橡胶的止水型诱导器,自粘丁基橡胶的单面厚度不应小于2mrn, 止水带的宽度不应小于250mm;

格构柱内防水做法,格构柱防水(17)

解读:

5.3.20 在多地震地区和超长混凝土结构工程中,为了控制混凝土裂缝有序发生,在墙板的适当部位设置诱导缝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技术措施。诱导缝也称控制缝、引导缝,《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 2010 中明确,诱导缝是采取弱化截面的构造措施,设置诱导缝的目的是将结构混凝土可能发生的无规则开裂.引导至规定的部位,同时预先采取防水措施,控制诱导缝位置开裂后不会出现渗漏水现象。地下建筑工程诱导缝一般设置在墙板的二柱之间,对于无柱墙板可以在最小间距Sm以上自由设置。为了能有效引导裂缝在规定部位发生,必须减小诱导缝部位的刚度,以减少钢筋配制、减少混凝土截面和留置表面诱导凹槽为诱导措施。水平钢筋根据设计要求部分断开或可不断开。诱导缝主要防水措施是自粘丁基橡胶钢板止水带,另一个防水措施是在迎水面凹槽内嵌填粘结力较好的低模量密封材料,或粘贴有防窜水功能的防水卷材。

自粘丁基橡胶钢板止水带、诱导器,主要由镀锌钢板、不锈钢板等金属材料作芯材,厚度为0. 5mm - 0. 8mm,止水钢板双面涂覆自粘丁基橡胶,单面厚度约为2mm - 3mm。国外也有树脂板作为芯材的止水带,主要材质有聚乙烯板、乙烯 - 醋酸乙烯板等,厚度为0. 8mm - 1. 2mm。

混凝土截面减少率计算:(迎水面凹槽深度 背水面凹槽深度 诱导器长度) / 侧墙板混凝土厚度。

5.3.21 后浇带间距和位置应按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宽度宜为600mm -1000mm。 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渗和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擬土。后浇带两侧施工缝的防水措施应符合本规程第5.3.18的规定。

解读:

5.3.21 后浇带为连续整体结构的分区施工,在未封闭阶段应尽可能发挥调节结构变形的作用。后浇带宽度及设置的位置主要以便于施工为主。从减少后浇混凝土收缩考虑,后浇带的宽度小一些为好,但考虑到垃圾清理和浇捣混凝土操作,留有300mm左右的空间比较适合,当后浇带采用钢板止水带防水时,加上150mm每边止水钢板宽度,后浇带宽度至少为600mm为宜,如果不选用钢板止水带防水,在保证清理和浇捣混凝土作业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小后浇带宽度。后浇带的设置间距以结构设计规范要求的连续』尉垦土结构最长限距为原则进行间距布置。

5.3.22 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应设置临时变形缝,在结构板的外侧增加配筋混凝土板和留置变形缝,并安装临时止水带。超前止水后浇带应在底板和墙板同时设置,其防水构造形式见图5.3.22 ,其防水构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底板后浇带留置深度应大于底板厚度50mm - 100mm ,侧墙板后浇带厚度与结构侧墙板相同;

2 后浇带下部用于封底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200mm,配筋通过结构计算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同底板混凝士;

3 封底混凝土板的临时变形缝宽度宜为30mm - 50rmn ,宜采用350mm宽中埋式橡胶(塑料)止水带或外贴式橡胶(塑料)止水带作临时防水措施。

格构柱内防水做法,格构柱防水(18)

解读:

5.3.22 带有临时止水功能的后浇带,也称超前止水后浇带,采用该技术措施解决了施工阶段在不降水的情况下,地下水不会从未封闭的后浇带部位进入地下建筑室内的问题,已在工程中普遍采用。该技术缩短抽水时间,保护地下水资源,提高地下防水工程质量,已被住建部列入《绿色施工推广应用技术》。

底板后浇带内容易沉积泥砂、垃圾,为了保证下皮钢筋保护层厚度,方便清理垃圾,将下沉临时混凝土封底的面标高下降50 -100mm, 以弥补后浇带混凝土可因垃圾堆积造成的厚度损失。

5.3.23 穿墙套管或直埋穿墙管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埋。

解读:

5.3.23 穿墙管包括穿墙套管或后接管道的直埋穿墙短管,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埋,主要是为了避免混凝土及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再重新开洞,破坏防水层形成渗漏水的隐患。直埋穿墙短管是管道直接穿墙的形式,施工时先埋置一段与管道相同的短管,在整体管道安装时,将管道与短管相连接。

5.3.24 电缆穿墙应设置预埋套管,套管外侧应设置电缆井或电缆沟,电缆沟井底面应低于套管底部不小于250mm。电缆沟井应有防止积水漫过套管底部的排水措施。电缆沟井构造做法见图5.3.24。

格构柱内防水做法,格构柱防水(19)

解读:

5.3.24 本条规定的距离要求是为了便于防水施工和管道安装施工操作。

5.3.25 桩头顶面、侧面及桩边的混凝土垫层面宜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桩周围垫层涂刷宽度不应小于150mm。厚度不应小于1. 0mm,用量不应小于1.5kg/㎡。

解读:

5.3.2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 2011 规定,桩顶嵌入承台内的长度不应小于50mm。桩头应保持与底板混凝土的共同作用,不得有隔离间隙,因此,一般采用刚性防水材料,如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或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等。为了保证底板防水层的连续性,桩顶防水必须与底板防水层保持有效衔接。

在实际工程中,存在水沿桩头钢筋渗入底板的情况,因此,桩头顶面有渗漏水现象时,必须先进行堵漏处理,同时可在桩头钢筋的根部采用遇水膨胀止水胶进行防水。

5.3.26 用于基坑支护的型钢格构柱,穿过结构底板部位的防水设防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格构柱型钢的表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泥垢;

2 底板厚度的1/2处,格构柱的内外侧应分别设置止水钢板,止水钢板的单侧宽度不应小于50mm,钢板厚度不应小于3mm,与格构柱型钢焊接牢固;

3 距离底板背水面100mm左右的格构柱外侧或内外侧的缀板部位,应设置遇水膨胀止水胶,宽度不应小于10mm,厚度不应小于5mm;

4 格构柱防水构造形式见图5.3.26。

格构柱内防水做法,格构柱防水(20)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