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是我们身体在进行各部分体液沟通,并且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也是体液里面最为活跃的部分。
在生理学上,我们把体内的细胞外液称之为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相区别,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比如温度,PH值,各种液体的成分,渗透压等等这些相对稳定的状态,就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对于正常的健康人来说,这个稳态是身体自我调节,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状态。
- 比如:人体的体温可以在37℃上下波动,但是每天波动的幅度不超过1℃;
- 比如:血浆的PH值可以在7.35~7.45之间波动;
- 比如:血液中钾离子浓度在3.5~5.5mmol/L之间,而血钙浓度则在2.25~2.75mmol/L之间。
那么这个稳态会变化吗?
会的。这些因素都可能会造成我们身体内环境稳态的变化:
❶新陈代谢
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新陈代谢,身体不断地消耗着营养物质和氧,也不断地排泄出二氧化碳和氢离子等产物,影响到稳态的平衡。
❷外界环境
高温酷暑,低温严寒,还有低氧环境,以及吸入过多的二氧化碳等,都可能会造成内环境稳态的改变。
❸意外因素
因为吃坏了肚子,导致腹泻或者呕吐,会造成体液的丢失,会对内环境稳态造成干扰。
那我们怎么办呢?是不是就要做「排毒」了?
别慌,我们的身体是存在自己调节的机制的,当大脑发现内环境不稳了,就会开始指挥我们的机体,进行一系列的调控措施:
比如:
• 太热?体温太高?
我加强散热,减少产热,出点汗,让汗液的蒸发带来降温效果,或者休息一下,来个空调;
• 太冷?体温过低?
我赶紧加强保暖,产热增加,实在不行还能颤抖;
• 吐完了,身体缺乏能量?
赶紧吃东西,补充能量,各种营养物质开始输送!
在这个过程中,全身各系统各器官都会共同参与,相互协调,把这个调节进行的更加完善,维持我们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