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来看,机器仅需要启动时的一次外力介入,就可以开始自我运行。听起来很高效不是吗?可是瑟尔的理论一经问世便遭到了学界诸多科学家的围攻,他们认为瑟尔发动机根本不具备推广价值,就算可以实现,在瑟尔口中一带而过的初始推动能量的需求量也十分庞大,甚至可以超过后续全部运转时长的能量消耗,从长远来看,非但没有达到节能的目的,反而增加了能量的损耗,瑟尔机本身就是悖论。
学界的口径一致让瑟尔机陷入困局,许多国家将其列入禁止研究的名单。阴谋论逐渐在瑟尔和他的支持者们口中流传出来,他们认为政府和学界之所以视瑟尔机为洪水猛兽,最大的原因是由于该产品一经问世,将改变现有能源结构。侵犯现有能源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资本的推动才使得这项发明最终夭折。
瑟尔穷其一生都没能将他的发明化为实践,但其理论却以“约翰·瑟尔效应”之名在物理学界流传下来,二十一世纪以后,俄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依据其理论对瑟尔机进行了仿制,将瑟尔机的原型简化,仅保留单层工作面,确实出现了持续输出电力等瑟尔效应,美国NASA也紧跟其后,对瑟尔机进行仿制,试验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可是这些现象所内涵的与现今认知相悖的物理学原理,至今没人能说得清。
不独瑟尔发动机,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两个男人之一的尼古拉·特斯拉,也曾利用反重力理论制造出了飞行器,可能是由于发明太过惊世骇俗,很快便被美国当局雪藏,从此杳无音信,当然,也有可能是特斯拉只是提出了理论,并没有付诸于实践,消息经过社会宣传加工,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具体如何,可能永远都是一个谜。
能源的转型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能否迈入下一台阶的关键,不管是航天技术还是生态危机,化石燃料的重大缺点已经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不可再生、碳排放,这些都将是桎梏人类社会发展的枷锁,或许,只能等到我国的可控核聚变技术达到商业标准,人类才会真正的摆脱能源危机,迈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