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贵州省从江县交界的乌英苗寨,郑昌昊(右三)和妻子吴晗(左五)带着孩子们玩耍(2021年1月30日摄)。郑昌昊是广西柳州市委宣传部干部,曾于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在乌英苗寨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吴晗曾多次到乌英苗寨教学点支教。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9个省、14个市结对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全国支援西藏和新疆,东部343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中西部573个贫困县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党和国家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2012年到2020年,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6万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
8年艰苦卓绝,8年攻坚拔寨。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兴仁镇石人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建档立卡户林德山在晾滑子蘑,他在这里打工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2020年10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
刚过去的暑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杨正邦每天都很忙。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杨正邦在自家农家乐打扫卫生(2022年7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暑假是旅游旺季,平均一天要招待400多个客人,毛收入2000元。”
10年间,全村形成了旅游、山泉水、劳务、种养、苗绣五个产业,去年人均收入20167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68万元,实现从深度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寨的“华丽转身”。
2013年11月3日,正是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他说,“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动了扶贫减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这是史无前例的精准到人,明确“帮扶谁”:8年时间,近2000万人次进村入户,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
这是举世罕见的精准组织,明确“谁来帮”:2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县级以上单位派出的驻村干部,做到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
这是实事求是的精准施策,明确“怎么帮”: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北京市援青支教教师、来自通州区陆辛庄学校的化学教师祁生贵(右一)在青海省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指导学校教师进行实验教学(2020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这是审慎科学的精准评估,明确“如何退”:明确“时间表”,引入第三方,聚焦内生力和发展力……创新构建最严格考核评估体系,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化为各地各部门扎实深入的实践,最终如期成功兑现庄严承诺,实现历史跨越,取得举世瞩目减贫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从2015年的70%提高到2020年的83%,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