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个儿窝头切成丁,先过一遍油,就变得外焦里嫩了。窝头丁儿变得油汪汪的,看着就有食欲。接下来就是在锅里放油,油热后放进葱花儿煸锅,放虾皮和过油的窝头、盐反复翻炒,快熟时再放进韭菜末儿。焦脆松软,加之油香、葱香、虾皮儿的香味儿,一下子丰富了我们的味蕾,平凡的窝头也能变成家常美味。不得不佩服咱们在“吃”上的智慧。
现在餐厅里的窝头为了丰富口感,都喜欢加点牛奶、蜜豆、白糖什么的,少了玉米面那个真正的香味。所以说,想吃原先那个真正炒窝头的味儿,还得自己家里做!
炒疙瘩——有嚼劲才过瘾!
炒疙瘩是咱北京特别传统的一种小吃了。估计现在挺少有人自己在家和面做疙瘩的,基本上都是去菜市场的面食档口买现成的疙瘩,根据自己家里的口味配菜炒,并且这个面食适合牙口好的人吃。
我们家做都是切点儿胡萝卜丁,黄瓜丁什么的,泡点儿豌豆,葱姜蒜爆香,炒出来的疙瘩油亮油亮的,色泽鲜艳,口感丰富,一盘就顶饱,再配个鸡蛋汤,或者小米粥一类的稀食,绝对是又省事有好吃的一餐。
其实跟炒疙瘩差不多的还有炒“猫耳朵”。您别误会,不会真的猫耳朵,它也是一种面食。做法和炒疙瘩差不多,但是要软的多。
这两样,我更爱用勺子吃——一次塞满一嘴,吃着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