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美食赋
日月盈昃,天地玄黄。太行巍峨,汾水徜徉。三晋腹地,历史悠长。农耕发祥地,诗礼育晋商。这里,四季分明,山川形胜多绮丽;这里,土沃水甜,人杰地灵奔小康。粗粮、细粮、杂粮,食食皆精品;露菜、棚菜、野菜,肴肴吐芬芳。一方水土,滋养勤劳善良的芸芸大众;玉米高粱,催生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
酒楼宾馆,觥筹交错;勾栏瓦肆,杯盘列张。高墙深院,刀案走龙蛇;茅屋草舍,小菜亦飘香。迎新妇、嫁姑娘,八碟八碗列筵上;贺新春、会亲朋,酸基白菜亦登堂。小酥肉,穿越时空隧道;过油肉,绝配小酒佳酿。古陶"小资"碗托子,阳邑特色水灌肠。鹌鹑茄子堪美味,憨态可掬谐亦庄。天池飘香养生菜,福寿宴上乾坤大。
黄土地古朴厚重,清漳河源远流长。集古今之智慧,汇日月之精华。特色百味,彰显饮食文化之渊源;民间小吃,承载千古传诵之神话。
追思怀远,古韵典藏。刀耕火种“铁板烧",尧帝恩泽润四方。寒食缅怀子推饼,黎民至今思贤良。昌黎诗心名茶食,岁岁进奉到皇家。曹家熏肘齐声赞,色诱太后步履斜。绵山脚下春风暖,御驾亲尝贯馅糖。
平川通达多美味,东山才俊谱华章。有歌谣为证,平遥牛肉太谷饼;有嘉朋称赞,贾令熏肉甲天下。调味涮锅芝麻酱,正宗当属居来香。小常驴肉赛龙肉,可怜馋煞美猴王。油柿子,南极仙翁之最爱;豆腐干,享誉七彩之寿阳。珠玉落盘似翡翠,荞面凉粉正清凉。昔阳压饼薄如纸,传奇故事美名扬。轻嗑擦酥两开半,唇齿久留三日香。寒湖月饼烟火味,引得婵娟泻流光。"瞪眼儿"、耐咬咬,垂髫少儿魂牵梦绕;小烧饼、干面饼,耄耋老人心驰神往。朝霞满天,盛一碗豆腐脑,细细品味;夕阳西下,吃几个鱼羊包,齿颊生香。
寻常巷陌,炊烟袅袅。牛羊成群归栏圈,池边老树宿昏鸦。灯下叩问月先语,始是新妇作厨娘。花样面食眼缭乱,粗粮精做变细粮。
玉臂轻舒巧拨弄,剔尖弄潮何须桨?刀削的,是翻飞的柳叶;手擀的,是柔长的牵挂。拉长缠绵的"情丝",握住溜溜的时光。流尖流出温馨岁月,河捞捞出别样风光。
刀拨面,刀刀精彩;包皮面,情寄山乡。抿蝌蚪,小小精灵游胃海;桃花面,佳人笑靥赛桃花。蘸片子,岂能站着享用?黄条条,讨喜而又吉祥。玉米丝条"假豆腐",英雄炒面遍太行。莜面搓鱼龙门跃,昔阳糊嘟登雅堂。
过尽千帆,寒来暑往,无论身处何时,总会想起母亲粗糙的大手捻出的猫耳朵;不管身居何地,怎能忘记香喷喷的汆羊肉片儿汤?孩提时,蘸着自家烹制的调料,红面糊糊也是佳肴美味;年长后,炒几个小菜,玉米面煮疙瘩依然那么风味悠长。油摊摊,亲民百味;栲栳栳,此生难忘。散面粥,混搭演绎精彩;拨烂子,恰似山花绽放。和子饭寓意邻里和睦,亲疙瘩象征家道吉祥。
聪慧的晋中人家,于面食间蕴含朴素哲理;善良的晋中人民,在家常里寄托美好愿望……
这片热土,悠久的历史曾让探微者心驰神醉;这方山水,勃发的生机更让后来人满怀热望。一部晋中餐饮史,就是华夏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生动缩影;一盘佳肴美味,诠释着晋中人民血浓于水的家国梦想。
民以食为天,食以晋中为最。悠悠岁月,大浪淘沙;千载神韵,历久弥新。美食晋中欢迎您的惠顾,好客晋中期待您的光临。
刘够安
祁县西砲荞麦灌肠
历史渊源
西砲灌肠源于明朝,当时陕西榆林县狗儿村的张文忠兄弟二人,经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至西砲村。他们带来的主要食物荞麦面,由于太精韧不能做成面条。只能吃糊糊,偶然机会发现剩菜凉团加上点山西老陈醋更好吃。经反复研制,精心配制条料。使之成为有独特风味的食品。取名灌肠。从此张氏兄弟经营,制作灌肠。经历代后人传承至今。
灌肠色味均为晋中面食的上乘
灌肠以荞麦为原料。是低脂肪,多维生素并存的好食材。是三高病人最好的饮食。灌肠入口爽滑又精道。利口开胃。有稀释醋的酸味,有蒜的辣味。有芝麻油的香味。据测定荞麦面粉不含糖,低脂肪,再配上精致调料。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人的功能性食品。长期食用有清热,解毒,*菌等作用。对肠胃病也有调理作用。 灌肠的制作选用上好的荞麦,磨成细面粉,经过拌面,揉面,和面打面,面和到能拉开时,双手抱空拳边加水边摔打,缓慢少量加水,100多次,和成合格的面浆,当今大部分,使用机械和面,但效果相同,将面浆盛入小碟,放入蒸笼蒸熟,传统制作。拉风箱烧柴火,后烧煤,根据季节随气温变化掌握真实的时间,办法是用定长的香烛,上笼后点燃,燃尽后下笼,既保证质量,又不浪费燃料和时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吹风机烧火,钟表计时,下笼后,自然降温,再用蒙湿布冷却,八小时后从小碟中剥离,两个面一对为成品,呈瓷白色,半透明,厚度5到6毫米,直径120毫米,食用时切成条或者块状,用祖传配方,调料调味,凉吃叫水灌肠,热词叫炒灌肠。
传承谱系
从明代张文忠代代相传,第十四世张成黄传给侄子张光正。下传给儿子张继宏。张光正民国时期及解放后单干时期与本村村民合开作坊。使灌肠技术在西砲村民中传开。边成为制作灌肠专业村。文革时期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张继宏,张九成,白永晶等人带领下迅速恢复制作。一度达到150多家。逐渐走下专业化。当今主要传承人。白铁锁。庞传亮,田宏勇在传承制作。市场价值,西砲灌肠,以独特风味,远近闻名。在祁县,太谷县的城镇,乡村等有销售网点,并在太原市定点销售,当地人招待八方来客餐桌上,西砲灌肠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并受到一致认可。
1995年,一位天津国企负责人来祁县西砲附近某厂谈业务,第一次吃过灌肠后,赞不绝口,以后每次到来,提前打电话订菜要吃灌肠,2000年一位意大利专家,在山西锦纶厂安装设备结束后,到乔家大院参观,中午由祁县化纤厂招待,一连吃了两碗西砲灌肠,陪同的人都是说这伙计今天怎么了?随后通过翻译说来中国两个月,就第一次吃顿好饭,2001年,央视中华医药栏目介绍一位太谷中医厂的长寿老人,从小爱吃西砲灌肠,只要有每天两对,是他的长寿秘诀之一。
经济效益
一斤荞麦面粉制作四斤灌肠。以当前面粉一斤三块,灌肠一斤三块,除去燃料电费,调料等费用,以家庭作坊式经营,一斤面粉,净挣7到8块钱,年均每家作坊每日使用面粉30到80斤。西砲灌肠于2013年列入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列入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正在申报山西省非物资文化遗产。
旺旺
起砣砣和半疙瘩
由于时光推移和社会发展,不光新人逐渐取代旧人,语言上也有新词取代旧词的现象,同一个东西,现在的叫法和过去的叫法截然不同。比如过去叫洋火的东西,现在人们叫作火柴;过去叫洋车子的东西,现在叫作自行车。我们所吃的饭食的名称,也有这种情况,比如我小时候常吃的“起砣砣”和“半疙瘩”这两种食物,现在虽然仍可见到,但人家却嫌我们晋中农村方言给人家起的名字有些“老土”,有些“掉份子”,一不高兴,人家就扭脸和我们这些“老土”们拜拜了,另起了一个“洋气”的“高、大、上”的名字。
过去,我们晋中一带小麦的种植面积小,产量低,人们不能和现在这样天天顿顿地吃白面,以高粱面和玉茭子面为主食。在晋中人的嘴里,高粱面因其色而红称为红面,玉茭子面则因为以做煮疙瘩为多而称为疙瘩面。那时很多人家由于调剂不过来,往往是清早晚上必吃煮疙瘩,有时中午还得来一顿煮疙瘩,人们便无奈地诌出了一句顺口溜:“没法子,一天三顿疙瘩子。”辛勤的农妇们为了让家人吃得顺口一点儿,有时就用疙瘩面做“起砣砣”来“改善生活”。在发酵后的稀糊状疙瘩面里放上几粒糖精,用勺子搲在笼屉上抹平,蒸熟后就成为一个圆圆的塇塇的砣子。晋中方言把发面叫作起面,所以,人们就叫它是起砣砣。有条件的话往起砣砣的上面缀几颗红枣,在当时就觉得好吃的不行了。起砣砣这东西现在人们家虽然都不做了,但你若想吃的话,到市场上还是能够买到的。不过,人家现在改名叫作“发糕”了。由于起砣砣又圆又塇,对那种个矮虚胖的人,人们便形容说,那人起砣砣地啊。
“半疙瘩”是一种发面烧饼,在鏊子上烙时是一个狭长的椭圆形,烙熟后从中间切成两半块,以半块为单位卖,故称为“半疙瘩”。我小时候,2000多人的村子里只是供销社开着一家小吃部,小吃部里就卖那种非常诱人的“半疙瘩”,可那时粮食是统购统销,买一个半疙瘩得要二两粮票,而农民是没人给发粮票的,人们家里的零星粮票也都是给下乡干部做派饭时积攒下的。能从母亲手里要出二两粮票五分钱来,到供销社的小吃部里买上一个“半疙瘩”吃,在那时就是最大的享受了,比现在人们到大酒店里吃龙虾鲍鱼也觉得稀罕。现在街上卖饼子的铺子多的叫人数不过来,那种烙时狭长形,熟后一切两半的饼子也随处可见,但“半疙瘩”却不听见人们说了。“半疙瘩”这个名号也确实土气,淘汰就淘汰了吧。
油茶
在许多人的儿时回忆里,屋外飘着大雪,屋里的孩子们舔着八宝甜的粉粉干吃,能吃到甜甜的谷香和脆脆的花生米。父亲端来一碗刚出锅热气腾腾的油茶,泡着馒头麻花吃,是这辈子记忆里最好喝、最温暖的早餐。
油茶,是北方常见的一种早晚餐方便食品,有些地方也叫做面茶、油茶面或茶汤。因其选材与制作公益纯天然无添加,所以被老百姓称之为绿色良心食品。
油茶,是由五谷杂粮粉和多种坚果炒制后混合而成,加入开水即可饮用。五谷杂粮粉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及各种维生素,花生、核桃、芝麻等坚果富含多重人体必备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两者组合粗细平衡,养胃,美味!
平遥油茶是晋商养生保健的经典传统食品,在平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起初作为商贾富豪的桌上美食而逐渐流入民坊,成为营养保健的养生饮品,也是山西炉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碗油茶 两代人的梦
2008年,庞中元从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怀揣着对科技改变命运,文化改变世界的热忱进入了市场营销这个他从未涉及过的领域,转眼间一个刚毕业的小伙从地区的店员成长为了华北区的销售总监,就在一切都显得那么尽如人意时,父亲的一通电话让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庞建民出生于1954年,早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平遥县建了一个挂面工厂,一直坚持用最优质的原料做面条,在当地获得了很大的口碑,但后来由于营销原因,挂面厂开始逐渐面临*的边缘,庞中元劝说父亲做小时候很爱喝的油茶,庞大爷开始研发符合现代人的油茶,经营得一直也不错,但传统食品在开拓上难免遇到瓶颈,这时候庞大爷给庞中元打来了电话,想询问一下他的想法。
庞中元想了很久,一边是自己如日中天喜爱的事业,另一边是父亲的梦想,他仿佛看见老人正在叹气的表情与那张一年多不见逐渐苍老的脸。
庞中元最后还是决定为自己父亲喜爱的事业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他回到了山西省平遥县,虽经过这么大的区域文化落差,不过他还是坚信自己这么多年来对于市场的理解以及那份对传统油茶的热爱,他开始与庞建民钻研食品开发,以五谷养生为理念,并依据《本草纲目》物种属性选用天然五谷杂粮,终于研发出了营养全面,食用方便且符合现代“粗细平衡、食补健康”的健康饮食理念的晋升油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沉淀,2010年7月晋升传统油茶制作技艺被晋中市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1月平遥县晋升食品有限公司被列为“市农业龙头企业”。
庞家两代人的情谊在传统的油茶上得到了共鸣,父子二人一直坚守着绝不向自己的产品中添加任何添加剂,只为了不辜负当时的那份真诚与对食品的热爱。我们也要庆幸中国有这样负责良心的企业可以支撑起食品业仅有的那一点传承,也许他们的梦想不是要走多远或者走多久,而是外面飘起了雪花,老人们为孩子们泡了一碗热乎乎的油茶。
(晋升)传统油茶制作八大工艺
1.(好料)筛选当年山西丘陵地区产的新鲜、饱满的五谷作物(小麦、黑豆、玉米、小米、高粱、糜子、黄豆、莜麦、荞麦等)和口感香甜的坚果(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芝麻、杏仁、葡萄干、松仁、枸杞等);
2.(石磨)将选好的五谷作物浸泡去杂后,一一进行石磨磨面,并按照各口味祖传配方配合为五谷粉;
3.(秘制)将新鲜牛骨髓油或羊油置于铁锅内,加热熬制,看火候去腥后添加祖传配方香料,熬制达香味最浓时出锅;
4.(小火)将坚果仁清洗清杂后,置于铁锅内小火烘焙至口感香脆;
5.(铁锅)用敞口大铁锅在小火上将五谷粉烘焙至金黄色;
6.(秘方)按照祖传秘方先将精炼好的牛油或羊油加入炒好的五谷粉中并搅拌均匀,后将炒好的坚果仁根据比例混合入五谷粉,制成油茶;
7.(木盆)将油茶放在木制晾置容器内,并置于阴凉干燥处晾置;
8.(陶罐)将晾置好的油茶称量后用细致木浆纸系绳包裹,并置于陶罐里储存。
(赵光耀)
灵石的几种风味小吃,香!
景茂礼
灵石地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受自然条件制约,这里五谷杂粮的种植多于小麦,也使灵石人创造出许多独特的地方风味食品。粗粮细作,巧妙搭配,精心制作出的食品花样之多,素有“七十二样家常饭”之称。
这里介绍几种最具灵石风味的小吃。
骨 累
骨累是最具代表性的灵石风味食品之一,酥软可口,营养丰富,是广受人们赞誉的“美味佳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一月初六日,慈禧与光绪皇帝西行西安路经灵石,在两渡官宦世家何府吃到骨累与和和饭时胃口大开,赞不绝口,临行时叮嘱李莲英记下用料和全部制作过程带回宫内。相传慈禧返回京城,便经常让厨师给她做灵石骨累与和和饭吃,从此慈禧喜欢吃灵石骨累、和和饭的趣闻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骨累的制作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至今还保持着前辈的传统工艺并有新的发展。过去是用红面、杂面、玉米面等粗粉制成,当今大都用白面或少兑一点玉米面或米面而制作。骨累有菜骨累、肉骨累之分。菜骨累较为普遍,品种也较多,有洋槐花、榆钱钱、扫帚帚、苜蓿等野菜骨累;也有山药蛋、茴子白、红白萝卜、豆角、白菜、小葱、酸菜等蔬菜骨累。所用菜种不同,其口味也各不相同。但不论哪种骨累,其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将所拌菜或用刀剁碎,或用镲子擦成丝状,加适量的水和佐料,然后再加入适量面粉充分搅拌,待菜丝、菜块周身均匀沾满面粉成颗粒或条状,然后上笼蒸熟即可食用,加葱蒜用油炒后再吃,味道更佳。肉骨累的制作与菜骨累稍有差别,即先把猪肉切成黄豆大的小丁,用鸡蛋粉面搅拌后下油锅炸,炸出的肉丁再用白面筛裹后上笼蒸,蒸熟再加葱蒜佐料用油炒出,便成香味四溢、引人馋涎欲滴的佳食。
油 糕
油糕是灵石风味小吃中较为高档的食品之一,也是灵石人过节、待客、婚丧喜宴、祭典神灵之必备品。俗语有“冬至不吃糕,小鬼隔门眊”,也就是说不论贫富,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必须吃糕,寓意来年运气步步糕(高)升,生活甜甜蜜蜜(馅)。
传统油糕的制作方法由来已久,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又增添了不少花样,从种类上大致可分为两种:米面糕和白面糕。米面糕又有软米面糕、江米面糕等。不论哪种糕,其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先做馅,把小豆、红枣下锅用文火煮得透熟,待水耗尽为提高甜度加入少许红糖,用勺子碾成豆泥,越烂越好,即成豆沙馅。然后把糕面加入少许开水和好,捏成窝头状上笼蒸熟后,再蘸上少许食油充分揉匀,分成大小一致的若干小块,如同包饺子一样,包上豆沙馅,压扁成直径约几厘米大小圆饼,然后下油锅炸出即可食用。白面糕的历史较米面糕为晚,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馅子制作:先把芝麻、花生、核桃仁、瓜子仁等炒熟,把芝麻碾成粉末,其它东西都剁成碎末再加入适量白糖,搅拌均匀,馅就做成了。糕皮制作:把红薯(甘薯)上笼蒸熟,剥尽皮后碾成泥状,加入适量白面和匀,便可进行包馅,捏成圆饼状,亦可捏成半圆状,下油锅炸成金黄色便做成了。不论是米面糕或白面糕,包泽鲜艳,香甜可口,是深受民众欢迎的大众化食品之一。
和和饭
和和饭是灵石地区影响甚广的家常便饭,也是灵石较有特色的风味食品之一。和和饭有煮坨坨和和饭和面旗旗和和饭之分,但大同小异,制作方法也基本一致。煮坨坨和和饭是将玉米面做成小饼煮入锅中,熟后蘸上油炸葱花等调料食用;面旗旗和和饭是用包皮面(白面包高梁面)或白面、杂粮混合面粉做成面条、圪蚪、镲痂煮入锅中混合食用。具体做法是:先在水中煮上适量的小米、黄豆、南瓜、土豆、红薯、红萝卜、白萝卜、山药豆等,待熬成稠粥状基本熟后,下入煮坨坨或面条,再加些白菜、青菜、韭菜、葱、芫荽、生姜末、盐,和和饭就算做成了。
灵石和和饭同一锅中,米、面、菜样样俱全,风味独特,红、白、绿五颜六色,别具一格。不仅味道可口,老少兼宜,而且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所需各种微量元素均高于其它食品,是增强体质,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最佳食品之一。
合锅锅
合锅锅灵石方言叫各锅锅,类似于汁汤面而较汁汤面稍稠,是一种简单易做、容易消化、食用方便、老少皆宜的大众化食品,尤其是在以前困难时期,为节约粮食而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食品之一。
合锅锅,因其所用原料不同而口味亦不同,各人均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适合自己口味的合锅锅。以前人们生活水平比较低,合锅锅的原料与做法也比较简单。一般取自己方便的各种蔬菜,如白菜、萝卜、拉面瓜、菠菜、韭菜、西葫芦等煮入锅中,再和上些杂面(玉茭、高粱、豆类混合磨成的面粉)用镲痂床擦入、或用圪蚪床抿入锅中,待煮熟后加入盐、醋、香油、葱、姜、芫荽之类,连汤带稠舀上便可食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蔬菜、面粉应有尽有,合锅锅倒成为人们调换胃口、特意品尝的美食,做法也较前丰富多彩。挑选自己钟爱的各种蔬菜,加入各种佐料炒成半熟,然后加入适量开水,再将自己喜欢吃的面粉(白面、豆面、杂面,或二合面、三合面)和好,或用镲子擦入,或用圪蚪床抿入,或做成切面、拨面、斜旗旗,或做成拉面、削面、柳叶面,还可做成河涝、掐疙瘩、猫耳朵等煮入锅中,根据自己的口味,适量加入粉条、海带、葱花、姜末、芫荽、香油、味精等,再加上些豆腐丁,打上几个鸡蛋,这样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合锅锅就做成了。虽说比不上山珍海味,倒也不失为是美味佳肴。
摊 摊
摊摊是人们非常爱吃的食品之一,尤其适宜老人小孩食用。由于它制作麻烦,费时费力,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少食用,但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是家家必做,户户皆食。传说这一天是龙抬头之日,做摊摊俗称扯龙皮,意在驯服龙王,好让它在新的一年中,服服贴贴为百姓服务,保证风调雨顺,粮茂年丰。
摊摊制作虽费时费力,但工序并不复杂。根据自己口味,可选用白面、豆面(小麦加绿豆、芒豆、小豆等混合磨成的面粉)、杂面(玉茭、高粱、黄豆等混合磨成的面粉)、高粱面、细玉茭面等,加入适量的盐、葱末、花椒面、韭菜、鸡蛋、胡椒粉等,用凉水和成稀粥状。再用高粱穗棒做个丁字形“刮子”,将烧热的鏊子抹上少许食油,舀一勺和好的面糊倒在上面,用丁字刮摊成直径20至30厘米、厚度约2至3毫米圆饼(越薄越好),待稍干拿小铲翻过再焙一下,一张摊摊就做成了。就这样揭一张摊一张,周而复始,直至将和好的面糊做完或够食而止。如果将凉调绿豆芽或葱花酸菜等摊到摊摊上卷成卷食用,味道更佳。一般情况下如果吃摊摊,少不了要喝熬杂饭。熬杂饭类似八宝粥,即将五谷杂粮小米、小麦、豇豆、黄豆、玉茭等合在一起,再加些干蔓芹块,用铁锅熬成稠粥即成。吃着卷菜摊摊,喝着熬杂饭,倒别有一番滋味在口头。
捏巴巴
捏巴巴亦名捏疙瘩,习惯上作为农村上午主食窝窝头或馍馍以外的补充食品,也有作为主食食用的。
制做捏巴巴的面粉有白面、高粱面、细玉茭面等,拌菜一般为野菜和蔬菜两大类。野菜有苜蓿、甜苣、沙蓬、玉米米、扫帚帚等;蔬菜有土豆、红薯、红白萝卜、韭菜、酸菜等。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原料,将面粉中加入盐、花椒面、葱末等调料,再把切好或擦好的菜放入面粉中,稍加适量的温水或凉水,将面与菜和匀(菜要多、面要少,主要是吃菜,这样才能好吃)捏成大小差不多的椭圆形团团上笼蒸熟,再做些油炸葱花的调和汁,适量加入些酱油、醋、辣椒等。这样蒸出来的热捏巴巴蘸上调和汁食用,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营养丰富,正所谓纯绿色食品,对降低脂肪,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大有好处。
黄条条
黄条条也叫发糕,也是上午主食之一。原料有白面、豆面、杂面、米面、玉茭面、高梁面,也可用二合面(两种面粉搅在一起)、三合面(三种面粉搅在一起)。
做黄条条首先是发面亦称起面,将面粉加入发酵粉或预留的酵子(已发酵的面团),用温水或凉水和好(面要软,水份要大,这样才好吃),放置一定的时间待发(一般晚上启面,次日早上制做)。将发好的面团视发酵情况加入适量的碱面或小苏打(必须适量,碱多了颜色变黄,甚至蒸发不起来,碱少了发酸,也不好吃)和匀,拿到笼屉上摊成大圆块,有条件可在上面插上一些大枣,蒸熟后用细线或菜刀割成小方块即可食用。为了便于通气快熟,上笼蒸片刻待面固定后,可用筷子均匀地在上面扎若干小孔,防止因中间不通气造成外熟里生。黄条条类似蛋糕,酥软可口,便于消化,是老人小孩的理想食品之一。
灵石摊摊
是人们非常爱吃的食品之一,尤其适宜老人小孩食用。但由于它制作麻烦,费时费力,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少食用,但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是家家必做,户户皆吃。传说这一天是龙抬头之日,做摊摊俗称扯龙皮,意在驯服龙王,好让它在新的一年中服服贴贴为百姓服务,保证风调雨顺,获得粮茂年丰。
平遥标碗秃
平遥碗秃则是饭铺摊点中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食品。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初年,平遥县城南堡的名厨董宣师傅所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碗秃主要由白面粉制作。它集凉粉与灌肠的优点于一身,既有凉粉的凉爽利口,又有灌肠的浓烈香味,精而不腻,滑利爽心。夏可凉拌,冬则热烹,老少皆宜。传说,1900年(即光绪二十六年),慈溪太后一行避祸西安,路径平遥时,食用了董宣的碗秃,赞不绝口,并赐予重赏。碗秃被封为御膳,于是碗秃名声大振,以后渐渐流传到民间。
晋中油糕,太多人爱吃
油糕,是以黄米(即软黍米面)为皮,糖料或枣泥、豆沙等为馅,经油炸制而成的食品。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绵软香甜,美味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