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雪花论的思考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9 00:41:10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ibookreview)侵删

撰文:榕小崧;

编辑:西西;

校对:翟永军。

题图素材来自电影《雪花》剧照。

明星艺人对网络言语暴力的抵制、反抗,最投入的可能要数演员热依扎。11月起,她不断转发网友谩骂她的微博,反击诸如“抑郁症营销”“买热搜卖人设”“热依扎疯了”之类的言论:“凭什么抑郁症要退网治病?你们这些键盘侠、口喷子、脏心眼的,才应该被网络监督制裁!”

在媒体称自己患抑郁症的热依扎,被网友攻击营销抑郁症人设,加之此前穿衣风格引发的争议,不断遭受网友言语暴力。11月3日,热依扎在微博上放出自制图片并配文:人言可畏,晚安。

对雪花论的思考,(1)

热依扎自制图片“雪花警告”,图片来自热依扎微博。

在热依扎微博发出的指责网络言语暴力的图片中,有四个字分外醒目:“雪花警告”。这四个字脱胎于近一年来流行于中文互联网中的“雪花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雪花警告”造词,反映了人们对于“雪花论”的复杂态度。从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到韩国偶像崔雪莉自*事件,再到热依扎争议事件,有多少人喜欢引用“雪花论”,就有多少人厌恶它。热依扎在微博上回应网友如果哪一天她真“疯”了,也是被“雪花”们逼疯的。

现在,我们不妨以“雪花论”为线索,将互联网对话文本视为考察对象,观察一番这把批判“群氓”的言论武器,如何在中文互联网世界成为人人皆知的熟语,也许能帮助我们思考现在的热依扎事件。

对雪花论的思考,(2)

​01

“雪花论”溯源

作者不是伏尔泰

如果在网络中搜索“雪花论”代表名句,很多词条会显示它的作者是伏尔泰,然而这是中外网络中都存在的误传。在英文互联网世界中,来源错误的伪语录同样盛行——伏尔泰的存在,就好比中文世界的鲁迅。

“雪花论”真正的来源,是波兰犹太诗人斯坦尼斯洛(Stanislaw Jerzy Lec)。他的作品早年多为抒情诗,晚年则以格言和警句闻名。在斯坦尼斯洛的《凌乱的思考》(More Unkempt Thoughts)中,我们可以看到“雪花论”最初的原型——

雪崩了,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责任。

Żaden płatek śniegu nie czuje się odpowiedzialny za lawinę.(波兰语)

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

对雪花论的思考,(3)

斯坦尼斯洛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斯坦尼斯洛所属家族的犹太祖先,从西班牙,经由荷兰和德国抵达波兰。19世纪,斯坦尼斯洛的家族在奥匈帝国的皇帝那里获得封爵。但1909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斯坦尼斯洛,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隐秘的恐怖现实的世界。

1927年,他在波兰大学学习波兰文学,两年后在一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此后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贵族头衔。1933年,斯坦尼斯洛从学校毕业,并出版了第一部讽刺诗集,他决心要成为一名作家,同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并于半年后,以90%的支持率,当选为德国元首。

1939年,当波兰被纳粹入侵占领,斯坦尼斯洛逃到了家乡利沃夫,当时的利沃夫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斯坦尼斯洛分属左翼文学阵营。1941年,德国侵占利沃夫,身为犹太人的斯坦尼斯洛被关进了集中营。他几次试图逃跑,并在第二次逃跑未果后,受到了死刑判决。但在1943年,他成功逃脱了。

据斯坦尼斯洛在自传中的描写,当时他被押到丛林中,被逼为自己挖掘坟墓,趁警卫放松戒备,他用铁锹*死了警卫成功逃脱。这则经历也成为他一首著名诗歌的主题——《自掘坟墓的人》:给自己挖坟墓的人/看起来坚决果断/对掘墓人的工作,但并不书生意气:因为他/掘的墓/不为自己。

战后,斯坦尼斯洛和家人曾移居以色列,这在波兰看来是一种背叛。然而斯坦尼斯洛认为自己在以色列从未感受到宾至如归,并于1952年回到了苏联控制下的波兰。1955年,斯坦尼斯洛的出版禁令解除,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他的格言作品《凌乱的思考》,从1957年开始,不断增补再版。

斯坦尼斯洛本人并没有对“雪崩了,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责任”一句进行意义阐释。不过结合他的人生经历,人们认为他笔下的“雪花”,是在犹太种族清洗过程中认为自己只是在完成工作的德国纳粹,批判的矛头,指向的是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之恶”(或“恶之平庸”),一种不加思考的罪恶——借助体制存在为自己辩护,沦为不道德体制的践行者。

对雪花论的思考,(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