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雪花论的思考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9 00:41:10

阿道夫·艾希曼,纳粹高级官员,犹太人屠*方案的主要负责人。战后流亡阿根廷,被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逮捕,于耶路撒冷受审。审判中他为自己辩护,自己不过是巨大国家齿轮中的一环,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国家法律允许的。

02

“雪花论”传播

从“有责任”到“无辜”

如今流行的金句将“有责任”改成了“无辜”,一词之差,让这句指控“平庸之恶”的金句,多了一重“因果报应”的意味:每个参与者终将会因为无意识的同谋而得到报应,后世不会用“无辜”一词为其免罪。

讨论语义,离不开具体语境。如果以百度搜索和微博搜索为工具,设置时间节点,搜索“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们大致可以描摹出这句话在中文互联网中发生词语乃至语义变化的过程。

“雪崩了,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责任”一句,在2012年以前零散地出现于“外国名言”“最有营养的句子”之类的整合内容之中。当时有的翻译成“有负罪感”,并归到伏尔泰的名下。

对雪花论的思考,(5)

在新浪微博中搜到的早期用法。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2013年到2014年,除了名言整合文章外,它渐渐在少数博客平台的批评文章和微博讨论中出现,批判群体内部的责任推诿,或者呼吁大家关注某个与群体利益切身相关的话题。

2015年搜到的相关引用,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的提升,批判的实际语境也开始和公共事件相联系。但当时批评的对象,有的指向的是公权力。在2014年12月31日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当中,有人引用这句话批评管理失职者为保“乌纱帽”而逃避责任。《郑州晚报》于2015年1月8日发表的报道文章《上海外滩踩踏悲剧应由谁来担责》写道:“每一片雪花都应愧对雪崩。何况城市的管理部门呢?”

当时,“雪花论”批判的对象也包括普通人——绝望的哭声响起,不明就里的市民仍在倒数计时。微博上,账号@作家崔成浩 的引用,得到了较多的转发。

对雪花论的思考,(6)

微博上的“雪花”用法。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除此外,在2015年的相关讨论中,也有人将“雪花”与网络暴力联系起来。

对雪花论的思考,(7)

微博上的“雪花”用法。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同样在2015年,“雪花论”开始改变表述。最开始的表述方式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责任,当灾难来临,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很无辜。”后来渐渐成为今天流行的表述:“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随后,在食品安全相关的批评中,有评论者认为不顾消费者权益、暂时没出事抱有侥幸心理的不法利益链条上的既得利益者,是“雪花”。2016年乔任梁因抑郁症逝世的相关讨论中,也出现了“雪花论”的身影。

以上引用,批评的对象大多是“加害者”或者“漠视者”。但在2018年10月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中,“雪花论”彻底改头换面,将矛头指向了事故中的受害人。铺天盖地的“雪花论”令人感到心寒,我们去年发表过评论指出其背后的不合理性——受害人真正的活动在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外,指责他们为“不无辜的雪花”,是一种站在道德制高点之上的简化批判。

今年两起与网络暴力相关的事件,让“雪花论”再度以流行金句的面目来到我们大多数人的面前。

此时“雪花论”的属性与公交车坠江事故不同,“雪花”在话语上指向的是模糊的“加害者”。但是公众开始对“雪花论”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反感:雪莉的死因还不确定,为什么都要怪到网络暴力头上?热依扎为什么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只怪网友是“雪花”?

03

反思“雪花论”

惯性化的金句表达,具有欺骗性

像“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之类的惯性金句表达,其实在不少情景中也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它看似至理格言,却无视了真正的事实,同时也模糊了应该有的事实层面的讨论。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雪花论”批判模糊了司乘关系与行车安全的讨论,将公共讨论化为一场宣泄式的“咒骂”,而在雪莉和热依扎事件中,“雪花论”的欺骗性则更为复杂。

对雪花论的思考,(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