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志愿者从2019年6月至8月,参与了8周无伤跑法训练营,也即在经过8周严格系统的跑步训练前后,进行了最大摄氧量测试。
跑者在实验室进行最大摄氧量经典测试
结果显示,经过8周系统化无伤跑法训练,水平较低的初级组最大摄氧量得到明显提升,最大摄氧量从43提升至48,而中级组和高级组虽然略有提升。
但经过统计学检验,训练前后测试并无统计学差异,这说明越是起点低的跑者,最大摄氧量提升越明显,越是水平高的跑者,最大摄氧量并无明显变化,说明其已经接近其本人天花板。
这也与其他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
之前的研究表明,初级跑者通过提升心肺功能提升最大摄氧量,而成熟跑者心肺功能提升很有限,肌肉利用氧气能力提升和抗乳酸能力增强是耐力提升的主要机制。
训练前后最大摄氧量对比(ml/kg/min)
五、跑者不能只盯着最大摄氧量,跑步经济性和乳酸阈改善同样是耐力提升的表现
跑者需要明白一个重要道理,耐力与最大摄氧量高度相关,但最大摄氧量并不是决定耐力的唯一因素。
正如前文所说,成熟跑者经过多年训练,最大摄氧量可能已经十分接近其天花板,但经过合理训练,其耐力仍然可以提升,这种提升并不表现在最大摄氧量数值上,而是表现在跑步经济性和乳酸阈值方面。
评价耐力要从三个方面评估
所谓跑步经济性,就是指:
跑步的省力程度,同等速度下,心率越低,摄氧量越低代表跑步经济性越好,经过训练,同等速度下你的心率变慢,呼吸变得轻松就是耐力提升的表现。
另外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乳酸阈值。
运动强度较低时,机体进行的是有氧运动,血乳酸水平较低,而随着强度增加,机体从有氧运动向无氧运动转化,血乳酸开始上升,血乳酸急剧增加的那一个点就是乳酸阈值,这时所对应的强度就是乳酸阈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