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河南省平顶山市统计局就曾发文分析称,多年来,河南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地方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人口流动,有效实现了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并推动欠发达地区家庭增收、解决流出地的深层矛盾。
“富余”是河南人口一直以来的基本特征。数据显示,2021年,河南共有户籍人口1.15亿,居于全国首位,高出第二名山东1000余万人。大量的人力资源为河南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垒起基石,特别是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造就了粮食生产的优势和王牌。
数据显示,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10的粮食,小麦产量占全国1/4,畜牧业产值占全国1/10,均居全国第一。农业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端稳中国饭碗,离不开大量劳动力的支撑。
改革开放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粮食问题,全国人民不再发愁温饱问题。从土地上走出来的农民需要一条致富之路,而沿海城市乡镇企业的兴起,则提供了“外出打工”的空间,自带的人口优势让河南逐渐成为外出务工大省。
从流出人口的数量可见一斑。数据显示,近10年内,河南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到2021年,该数字达到1649.74万人,若按照同年海南常住人口1020.46万人计算,相当于河南流出超过1.5个海南人口。
这一流出规模也意味着,河南人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省,为特别是沿海城市的建设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公开的数据,2020年,河南省的出生流出人口主要流向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地。
对于人口“孔雀东南飞”,河南此前在很长时间内都安之若素。
2010年前后,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河南曾面对大量农民工返乡。据河南当地媒体报道,当时有政府官员提出疑问:为什么不多想想怎样在家门口解决就业?向外转移劳动力很光荣吗?它从另一面说明我们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低,就业岗位少。
要让人口回流,解决“就业”是首要大事。也是在同一时期,河南瞄准“招大商”,期望以大投资规模的项目,一次性带动大量就业落地,并带动配套的其他企业入驻。富士康正是在此时期落户郑州,至今仍是当地就业大户。
效果几乎立竿见影。数据显示,2010年以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有接近70%到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就业。但在2011年河南省劳务工省内就业人数比2010年增加了126万,其中约24万人是从省外转移到省内的。此后,河南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连续7年高于向省外输出农村劳动力人数,农村劳动力逐步向省内回流。
扭转外流
河南已有意要摆脱人口大规模持续外流的问题。
如平顶山市统计局上述文章分析,河南人口外流已经造成了当地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使农村普遍出现“空壳化”现象,形成严重人口结构失衡。体现在数据上,2020年,河南劳动力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8.79%,占比为全国最低。
过去经验表明,创造就业是人口回流的一种“前置条件”。但是,现有就业尚未能阻止流出人口扩大的趋势,一个“富士康”也并不足以根本上扭转人口流动。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已势在必行。去年1月,《河南省“十四五”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对外公开,明确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将河南万亿级产业从2个提升至7个。
图片来源:郑州日报(李新华 摄)
新一轮产业链转移潮下,河南也迎来投资的高潮。特别体现在外资上,去年,河南实际使用外资达17.79亿元,同比增长118.24%。反映到进出口上,今年前两个月,河南进出口增速为15.2%,位居全国第十位。
但即便是现成的大项目,仍有问题隐现。
去年10月,受疫情影响的富士康曾出现10万招工缺口。为赶上生产旺季,富士康拿出颇具诱惑力的薪酬条件,并通过政府协助推动招工。从表面上,招工还算顺利,甚至一度出现“招工太快,床位不够”,但据媒体报道,也不乏新应聘员工没待到报道就走的情形——厂里的工作令一些应聘者感到与设想“有落差”。
尽管疫情属特殊情况,但富士康招工一直有赖于当地政府的协助。河南大学副教授陈肖飞的一则论文中提到,早在富士康落地郑州前,“招工”重要性就被提出,而河南给出的应答,一是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二是下至村镇的强大招工动员能力。当地对此不乏质疑声音:富士康连招工问题都让政府解决,其他企业遇到用工荒,管还是不管?
有观点认为,比起紧盯着人口数量来做文章,河南不如跳出一步,尝试推动制度层面的变革,一个关键在于推动市场化机制变革。
眼下,河南的一种思路是,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河南方面曾提出设想:全省约3000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如果能够把其中10%有创业能力、经验和愿望的人员引回家乡创业,就是300万的庞大创业主体,如果一带十、十带百,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个群体就会汇聚成乡村振兴、中原出彩的强大力量。
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