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全景图,去澳门十大忌讳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5-02 20:11:35

▲澳门博物馆。摄影/张展

1622年6月24日凌晨,900名荷兰士兵乘坐13艘战船只企图入侵澳门。当天可以参战的葡兵只有60名,再加上90名混血儿,战况甚为激烈。后来,包括大三巴学院的耶稣会士和黑奴也参加到战斗之中。正是凭那些相对简陋或尚未竣工的炮台及城墙等防卫设施,再加上幸运之神的眷顾,澳门葡人才以寡敌众,击退了荷兰人的进犯。因为战斗当天刚好是圣约翰日,葡人认为是圣约翰显灵保佑了这个城市,决定把6月14日定为澳门的城市日,直至澳门回归以前。

建城自保,成为了葡人修筑工事的充分理由。他们就是这样向中国当局解释的。至17世纪30年代,分为南北两段的澳门城墙建设基本完成,并一直维持到明清以后。澳门城墙的建成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是城市军事防御体系已经基本完备,澳门业已变身成为一个防守严密的海滨城市。而另一重意义,是城墙将葡人生活的范围与周边地区分割开来,标志着澳门再非散居之地,而是一个有着清晰轮廓,即东西各有海湾环抱、南北亦有城墙保护的完整城市。还记得那只吊挂着的“袜子”吗?北段城墙似是一条分界线,把袜子栏腰切开,于袜子下半部成为内城,而上半部城外仍是中华政权下的一片田野。

澳门全景图,去澳门十大忌讳(13)

▲圣保禄大教堂遗址。摄影/张展

澳门城墙的出现,绝对是城市色彩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这些随着自然地势翻山跨岭的墙壁,似是两条飘逸的银灰彩带,紧扣着那些盘据在山岗顶端、与花岩石山丘融成一体的灰色炮台或白色教堂,把整个三面环水的半岛装扮得更加美丽动人。随着岁月的洗礼,盖在城墙表面上的厚石灰层已变得黑灰,甚至纷纷剥落,坦露出夹杂着陶碎瓦片、砖、石块的鲜明土黄色墙身,为澳门小城增添了几分时光流逝的沧桑。


从城墙推倒到20世纪

到了19世纪,特别是1849年,葡萄牙人推倒城墙将势力扩展到北方的外城之后,澳门开始从社区型城市向社会型城市发展。出于社会整体需要,东亚海岸上出现了首座灯塔──东望洋灯塔(公元1865年启用),而岗顶剧院(公元1872年建成前壁)、陆军俱乐部(公元1870年落成)、摩尔兵营(今港务局大楼,公元1874年建成)、仁伯爵医院(山顶医院,公元1872年竣工)等色彩丰富的公共建筑亦大量涌现,康公庙(公元1857年建成)、大三巴哪咤庙(公元1888年建成)、包公庙(公元1889年建成)等中国庙宇亦相继落成。同时,从葡萄牙其他海外殖民地传播而来的缤纷色彩审美风尚,也开始渗透进小城的建筑装饰之中,导致中世纪风格的欧洲纯朴情调逐渐消失。

澳门全景图,去澳门十大忌讳(14)

▲东望洋灯塔,旁边的是圣母雪地殿教堂。摄影/李玉祥

另一方面,填海造地使澳门的原始海岸线发生了变化,在增添的土地中,亦出现了新的城市色彩景观。如内港沿岸出现了一列列拱门相连的二、三层楼房,及众多通向内河一带的梳形平行街巷,砖灰色的福隆新街是其中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

澳门全景图,去澳门十大忌讳(15)

▲福隆新街。摄影/陈显耀

20世纪初,随着水泥时代的到来,钢筋混凝土建筑配合着现代城市规划及大规模填海向全市蔓延。以古典黄白色为主调的望德堂区建于古老的废墟之上,为老城区规划重建的第一次尝试,砖红色的红街市竣工使用、以灰色碎石及水泥作饰面的邮局及雄伟政府合署之落成,亦使澳门城市添增了令人难忘的色彩印象。

澳门全景图,去澳门十大忌讳(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