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东方市三月三活动中黎家对歌表演。
▲三月三中的海南五指山市水满乡的苗族婚礼。
“侗族三月三”,各地节庆形式不一。贵州镇远的“报京三月三”,也称“播种节”,节期5天。青年男女常于此时以葱、蒜定情,此外还有跳芦笙舞、走亲串寨、集体欢宴、对歌等民俗活动。广西“侗族三月三”要过“花炮节”。花炮声响有团结、幸福、吉祥的寓意。花炮升空后,来自各村寨的芦笙队、狮子队争抢花炮圈,夺得者为胜。此外还有唱侗戏、赛芦笙、射箭、斗鸟等文体活动。活动精彩纷呈,吸引附近的苗、瑶、壮、汉等各族百姓纷纷参与进来。
此外,布依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水族、土家族等,皆有富于浓郁民族特色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03
同源共生、互鉴融通:“三月三”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从上巳节到“三月三”,一系列传统节庆活动、文化习俗能够在我国南方诸多民族中传承并延续至今,与中原地区和南方各民族自古以来频繁的交流往来密切相关。如广西地区的“三月三”是融合中原上巳节习俗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以及诗歌、祭典、稻耕等多种文化于一体而形成的传统节日。如今,在多种力量的推动下,“壮族三月三”这一传统文化被赋予更多的现代意涵,同其他民族的“三月三”一样,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增进认同的文化符号。“黎族三月三”“畲族三月三”等同样如此,其中,祭祖祈福等习俗与中原上巳节祖先崇拜同宗同源,而在传承过程中,节日内涵不断丰富升级,以真实而质朴的方式表达人们的美好期盼。
▲2022年4月27日,云南楚雄牟定县群众在“三月会”上弹奏龙头四弦琴。(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无论是古代中原的上巳节,还是今日活态传承的各民族“三月三”,无论是汉族的水滨宴饮、郊外踏青,还是少数民族的歌舞海洋、情定当下,其内在机理是一致的,都表达出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望、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跨越2000余年的传承发展,如今的“三月三”,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它早已不像魏晋时期那样为贵族或文人雅士专属,而是走向田间地头,走入村村寨寨,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感诉求密切相连,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及时代精神相碰撞、相融合,实现多种元素的互动、互联和互通,生动体现了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多彩魅力。
(来源:道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