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这个25岁的年轻人的世界观突然崩塌了。他感受到了屈辱和愤怒,但这都是次要的,因为他从中国人的表情中,看到了他们对待通报的麻木和不仁。怎样才能改变中国人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呢?这时候的鲁迅已经开始思考这一问题了。
然而,尽管鲁迅想有意识地写一些作品,可是此时的他仍然处于文学的探索时期,他并不清楚具体要通过何种方式,呈现自己的思想理念。1907年,鲁迅想办一份名为《新生》的杂志,但是,因为投资人跑路了,办杂志的事最后自然不了了之。
1909年,鲁迅回国。他回国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原因——他的母亲希望他能早点出来工作,他的弟弟周作人,这时候也在日本读书,并且娶了一位日本太太,在经济上,也需要鲁迅的帮助。回国之后的鲁迅,在学校里面当了一段时间教员和翻译,之后受到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当上了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在这中间八九年时间里,鲁迅的创作几乎终止了。
而打破这一沉寂的,是在1918年,37岁的他,正式以“鲁迅”为笔名,写下第一部长篇小说《狂人日记》。那么,《狂人日记》为什么会在1918年横空出世呢?
鲁迅在这本书出版之后,在给日本友人的回信中写道:
我写的小说是极幼稚的,只是为本国如凛冬一般既无歌唱,亦无鲜花而悲伤,是为冲破这寂寞而写的……
在鲁迅看来,自己所写的《狂人日记》,算不上多么高明,它只不过是在批评犹如凛冬般的中国国情罢了。鲁迅为什么突然变成了喜欢批评人的“愤青”了呢?
其实啊,在前一年,倒行逆施的张勋大搞复辟,充满愤慨的鲁迅,为了表示抗疫,已经辞掉了一次公务员职务。原本在辛亥革命之后,鲁迅是兴致勃勃、充满希望地想在教育系统干出一番事业的,可是这七八年以来,辛亥遭遇挫折、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失败、张勋复辟等事件,让鲁迅意识到,从政府到社会,除了混乱还是混乱。张勋复辟结束之后,鲁迅虽然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可是这一次,他对这种体制内的工作及政治,彻底丧失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