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文发表,到拿到诺贝尔奖,仅仅经过了两年,这在诺贝尔奖历史上都是不可思议的速度。
只可惜诺奖之后,两个人因各自的火爆脾气,渐行渐远。
诺奖之后,7个诺奖对于杨振宁的科学贡献,很多人的印象都停留在诺奖。
而事实上,他对物理界更大的贡献,是他和自己的博士后米尔斯,发明了”杨·米尔斯方程“。
邓稼先就曾惋惜地说,诺贝尔奖只能给同一个人在同一领域颁发一次,否则杨振宁完全值得拿两次。
上个世纪40年代之后,物理学在日新月异发展。
从前物理学界以为世界上只有三四种粒子,但那时没过多久,总有新的粒子被发现,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领域。
一直在深耕理论物理的杨振宁想,每次都是零零碎碎的,这样不好。
那么是不是可以有一种统一的观念,将这些新粒子的交换作用,都包含在这个“总则”里面?
杨振宁深信,大自然和数学一样,崇尚简洁漂亮。
杨振宁数学非常好,他非常了解群论,再加上米尔斯的帮助,两个人终于研究出一套总则。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发明了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杨-米尔斯场理论”。
可以这样说,这个方程几乎完成了物理世界的“大统一”。
因为据我们所知,世界中有四种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
牛顿,通过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公式,进行了粗略的统一。
麦克斯韦,用方程组统一了电、磁、光。
爱因斯坦,用相对论统一了时间和空间。
而杨-米尔斯方程,则统一了强力、弱力、电磁力。
就差引力了。
而论文一经发表,这一公式引得众多数学家求解方程,遵循这一理论研究的有诸多科学家,他们先后获得了7个诺贝尔奖。
除之外,杨振宁还有”13项诺奖级别“的成果。
如果真按贡献颁奖,杨振宁何止拿一次、两次?
只可惜,这一切,不是物理专业领域的人,往往一无所知。
弦歌不辍杨振宁曾说,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通过科学研究的成就,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生长于民族危亡的年代,杨振宁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过这样一首歌: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
生于战乱之时,看够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屈辱,杨振宁有浓重的家国情怀。
1978年,杨振宁在《纽约时报》上登文,要当时的总统卡特,放弃孤立中国的政策。
还用中文写下了几个大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