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传粉、害虫控制和种子扩散(图片来自网络)
十、蝙蝠数量下降严重,亟需保护
蝙蝠在全球有1400多种,物种多样性极高,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进化最为成功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地球上幅员辽阔的各种陆地生态环境都为它们所利用,并提供一系列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
然而,现存的蝙蝠面临着多重威胁,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为活动导致蝙蝠的种群数量前所未有的下降或灭绝,如森林和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的耗竭或破坏、人类对洞穴的干扰、蝙蝠栖息地的丧失、猎*、白鼻综合症(White Nose Syndrome)、农药滥用以及日益增加的风能设备等。
据我们近20年的野外调查数据统计,目前中国的蝙蝠种群数量与2000年相比下降超过50%,其中洞穴旅游开发、农药滥用和滥捕滥*为最主要的三大原因。
大量蝙蝠的死亡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也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后果。研究表明,仅在北美地区,白鼻综合症以及风力发电等因素引起的北美蝙蝠的死亡可能导致农业损失估计超过37亿美元/年。
由于蝙蝠具有世代长,繁殖率低等特点,因此种群一旦受到破坏,其恢复速率极为缓慢。然而,在我国,不仅因为一些疾病的传播导致公众对蝙蝠的误解,也因为缺乏蝙蝠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研究而没有引起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中国蝙蝠物种多样性保护现状令人格外堪忧。
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一种蝙蝠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内。保护蝙蝠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地免遭破坏不仅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态系统完整、国民经济的和人类福祉的重要保障。
事实上,蝙蝠传播人畜共患病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类干扰。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减少了蝙蝠的自然栖息地,迫使它们离开原来的生态位。这些蝙蝠失去了平常的觅食和行为模式,侵入人类居住地附近,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将病毒传播给人类或家畜。
如果蝙蝠取食的地方选在人类居住的地方,无形中就增加了蝙蝠体内的病毒跨种传播的机会。若是当地民众将蝙蝠当作野味来取食,那么疾病将会是蝙蝠最好的反击手段。我们呼吁,只要人类不干扰蝙蝠,不破坏蝙蝠的家园,不取食蝙蝠和蝙蝠的食物,蝙蝠携带的病毒可能就不会传染人类。
相反,蝙蝠将给生态系统健康、人类的健康和长寿带来福音。就像《尚书》中记载的一样,蝙蝠能带来“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善终。
蝙蝠数量下降严重,亟需保护(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武汉大学 赵华斌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罗金红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付子英 副教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刘振研究员
东北师范大学 江廷磊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毛秀光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周鹏研究员
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张礼标研究员
制版编辑:下雪
本文授权转发自“我们的生态学”公众号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授权请联系原作者
征稿启事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普知识、科学文化、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我们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cfi@crisp.org.cn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