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百越人的聚居地之一,镇远古镇/图虫
当时南方的一些部落(百越),会在把水煮开之后,丢一些小芋头或者小筍子下去,再放入虾蟆,虾蟆就会抱住芋头或小筍不放,到时再一起捞出食用。
而在长安,蛙类就成了罕见食材,有时甚至会被端上国宴菜单,名日“治蛙豆荚贴”。
△“治蛙豆荚贴(又名雪婴儿)”是唐代“烧尾宴”第四十二道“奇异”肴馔,厨子会把牛蛙像豆荚一样剖开再蒸熟。/wiki
韩愈和柳宗元这对难兄难弟,在被贬南方的时候,干脆就当起了“好蛙”的吃货。
柳宗元曾写信让韩愈尝尝这种美味,而谪居潮州的韩愈,就写了一首《答柳柳州食虾蟆》,回复柳宗元“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
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时就提过,“田鸡,水鸡,土鸭,形虽称异,功用则一也。四月食之,味最美,五月渐老,可入药……”
△古代人吃蛙,也有一套/图虫
虽然从科学根据来说,蛙类未被证实有此类功效,但我国吃蛙的传统就这么被一直保留了下来。
当然,我们今天吃的牛蛙,比古人田间的虾蟆更鲜美、也更为安全。
80年代,牛蛙也是上过国宴的。
1984年,李先念在宴会上招待美国总统里根时,就曾以一道“石鳞腿”获对方的大加赞赏,其实就是牛蛙的腿。
自从入了中国吃货的眼,牛蛙的吃法就随各地的饮食习惯而愈发多了起来。
到了四川一带,牛蛙就化身成“水煮牛蛙”“泡椒牛蛙”等等……
川,自带的辣味,仿佛天生就该与牛蛙浑然一体。
将牛蛙稍微加热后捞出,将泡椒、姜米等炒出味,再加入牛蛙、大葱、洋葱等大火爆炒,最后铺上辣椒、八角等,再淋上一层热油,那滋滋的响声伴着牛蛙的香气涌入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