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
重庆在这些年见证了中国太多的风雨,为自身增添了不少历史的印记,可它的命运和使命还远不止于此。
变革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夕,重庆的政治地位早已淡化许多了。
然而在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后,又将其划入西南大区管辖,并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
一直到1954年,全国撤销各大区,这才取消了重庆直辖市的身份,并再次与四川省合并,降为副省级市。
虽然中央取消了重庆直辖市的身份,可却也没有遗忘重庆,并根据当时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扩大重庆的面积。
不仅将贵州的17个乡划给了重庆,还在远离重庆市区的地方,设立新的大区,这无不表明着重庆将会再次崛起。
中央之所以这么看重重庆,不单单是它厚重的历史底蕴,更是由于重庆地理位置的优越。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地处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区的要冲之地,有着承东启西,左传右递的枢纽作用。
如果重庆将来能够发展起来,势必能够带动周遭城市的经济发展。只是当时的四川省却也并非只有重庆一个潜力股,还有一个省会城市成都稳稳地压在它的头上。
而四川省的大多数资源和经济也都会被优先注入省会成都,重庆反而处处受制,这无疑是很难促进重庆的发展的。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四川省政府其实也是颇为头疼,资源是有限的,城市的发展又是必须的。
更何况,除重庆,成都以外,还有其他城市也需要发展。僧多肉少,便只能优先省会的发展。
再加上重庆山城地势的复杂与交通的不便,也使得许多想要来这里投资建厂的企业家望而生畏。
他们也反而更愿意把资金和技术注入到省会城市成都之中,毕竟,当时成都的政治地位要远胜于重庆。
此时的重庆,仿佛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在其他城市利用国内相对稳定的环境迎头发展之时,它却变得举步维艰,慢慢消失在大众的视线之中,逐渐沦落为二、三线城市。
可人生中的机遇总是会有的,也许它一时难以显现,但只要我们自身不断地努力奋进,命运总会垂怜我们的。有时只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等待。
重庆果然在它命运坎坷的路上,碰到了更大的机遇——三峡水利工程。以至于在当时甚至有坊间传闻重庆辖不辖,关键看三峡。
三峡水利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工程量最大,耗费时间最长的工程,同时也是整个世界上,目前为止最大的水电站。
由此可见三峡水利工程建设之复杂艰难,更何况其中会牵扯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