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灵秀 融会贯通
河流湖泊润泽的大地,透着灵动和秀气。得水之益,江苏百姓相对比较殷实;小康之家多了,百姓就会更加关注子女的教育;崇文之风兴盛,自然就青蓝相继、人才辈出。
明朝时,江苏乡村的私塾就已相当普及,明清两朝产生的五万多名进士、二百多名状元中,江苏分别占了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四大名著中《水浒传》、《西游记》均为江苏人所著,施耐庵是兴化人,吴承恩是淮安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籍是北方的,但他长期生活在南京,《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虽是山西人,但也长期生活在江苏。一定程度上,正是江苏的水滋育了这四部作品,特别是运河城市的繁华为创作这些鸿篇巨制提供了养分和素材。
《红楼梦》里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曹雪芹要不是少年时代在江宁织造府生活过,耳濡目染烟雨江南的秀美与灵动,这样的文字估计是难写出来的。再听苏州评弹,抑扬顿挫,委婉回环,正如潺潺流水般颤动;而以“水磨腔”独树一帜的昆曲,其细腻柔婉的韵味,也会让人把它与水联系在一起。
水本是自然的、物质的,一旦被注入文化的元素,便极具内涵情致和感染力。李白曾随滚滚长江水,出川东下,在江苏留下了不少诗歌名篇,“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写尽了离愁别绪。南唐冯延巳一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传神又传情。朱自清先生以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让世人领略了秦淮河的诗情画意。咏水华章荟萃于江苏,应该不是偶然的,这里的水含情韵,方能孕育出千古风流文章。
水流就下,因而能够融汇百川,自成一家,江苏出过很多文化大家巨擘,比如徐悲鸿、华彦钧(瞎子阿炳)、钱钟书,一个是大画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学问家,三人虽然各有专长,但一个共有的特质就是“融”。徐悲鸿在推进国画改革中,融入西画技法,开创出一片艺术的新天地;华彦钧汲取民间音乐和道教音乐精养,成为一代民族音乐家;钱钟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通晓多国文字,著作等身,巍然学问一大家。
今时今日,江苏继续传承着崇文重教的传统。在江苏出生的两院院士人数全国最多,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普通高校数量、在校大学生人数等,均居全国前列。以紫砂驰名的宜兴,也是全国著名的“教授之乡”、“大学校长的摇篮”,以至于有“无宜不成校”之说,从这里走出了25位院士、近百位大学校长、数千名教授。
我到江苏工作时正值新世纪之初,召开的第一个大会就是全省技术创新大会,当时我们商定把在宁的32位院士全都请到主席台就坐,让领导干部坐在台下。这在全省是第一次,大家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反响热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鲜明导向,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名家辈出、人才辈出的浓厚氛围。
2002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一脉同源的9所高校举行百年校庆,省委、省政府向9校分别赠三足大鼎一尊,既以“鼎,国之重器”来表明我们对高校工作的重视和肯定,更蕴含我们的“三鼎之意”:对各所高校鼎力支持的态度、革故鼎新的期望、问鼎一流的祝愿。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大鼎所承载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江苏正加快迈向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