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最佳人选,无可奈何的选择
也先利用英宗当自己的盾牌,那么明军肯定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拼劲全力的打。如果有人伤到了皇帝,那可是株连九族的罪过。而且,在法理上来说,朱祁镇才是正儿八经的君王,朱祁钰不过是监国而已。对于两人的命令,到底该听谁的,普通的士兵难以取舍。
当时如果从朱祁钰的皇子中选拔,倒也不是不可。但他的儿子们都没有长大成人,主少国疑,而且又在生死存亡的关头,那还不如不拥立皇帝。至于朱瞻基的儿子们,大都被分封到了外地。让他们入京主政,时间上来不及。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而朱祁钰常年生活在北京,而且又总理朝政大权,对于北京城的战事,那都十分熟悉。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听人劝。只要是于谦的建议,他都悉数听从。因为朱祁钰知道,唯有于谦,才能够力挽狂澜,扶大厦将倾。
(三)、荣登大宝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圣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这是于谦等人,劝谏孙太后时所说的话。都说后宫不得干政,但到了那个时候,也就顾不上这些了。她首先是朱祁镇的母亲,自然不愿意看到儿子的皇位,流落到其他人的手中。所以,想方设法的阻挠。不过,最后还是败给了现实。
1. 拥立正统,方使人心安稳
北京围城以前,朝堂上的大臣就有很多投降派和南迁派。可是在于谦眼中,这两种人都是当斩当*之辈。他们分明都是在搅混水,而且也先祭出英宗这张王牌,那些佞臣们,就更有理由为自己的怯懦立场去辩驳。
而且,如果也先那边威逼利诱英宗,让他下达大开城门的诏令,守将们到底是听从还是不听从。听了的话,那就又是一场靖康之难,倘若不听,那就是公然违抗军令,也是*头的罪过。英宗不回还则罢了,若是回来,那必定不会轻饶。
所以,倒不如先立了朱祁钰为皇帝,如此一来,就算英宗再发出什么样的命令,景泰帝只要再做出一个与之相悖的即可,不让他人为难。就在朱祁钰上位以前,孙太后还又下了一道命令,说让朱祁钰监国理政。
其实,这就是明里暗里的在威胁他。告诉朱祁钰,这天下是我儿子的,他让你监国,如今我还让你监国。你就是个监国的命,千万不要抱什么非分之想。
2. 登基为帝,未活过而立之年
"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拥簇下,成功当上了皇帝。然而,顷刻间,大臣和将士们的顾虑全部打消。因为皇帝就在北京城中,也先手里的那个人质,早就没有了用处。所以,北京保卫战终于还是明朝取得了胜利。
然而,英宗过了些年,又回来了。如此一来,两个皇帝,十分为难。兄弟之间,是你瞧我不爽,我瞧你不忿。而且,景泰帝当时做的的确有些过分,把英宗给软禁了起来。本来他重夺皇位的愿望,早已不是那么强烈了,然而这一下子就让他激发了斗志。
最终,在夺门之变中,英宗朱祁镇取得了胜利。而景泰帝的下场,也很惨。他先是被幽禁起来,而后又莫名其妙的离开了人世。而那个为国尽忠职守的于谦,也含冤而死。因为,他忠的不是英宗,而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