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诗人韦庄任前蜀宰相,他崇敬杜甫为人,喜欢杜甫的诗文,“思其人而成其处”,在当年草堂遗址上重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代时草堂又进行了重建,并在墙壁上绘制了杜甫像,开始形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规模最大的两次重修,一次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一次是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天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进入成都,草堂毁于兵火。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都对草堂进行了重建和修缮,但到了民国后期,军阀混战,草堂成为军队的马厩和治疗伤员的场所,这多时期对草堂的破坏很大,祠宇门窗、亭台水榭悉数拆毁,所悬楹联匾额损失殆尽,有的直接当柴火烧了。至此,草堂面目全非,几成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