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蝗虫想要形成蝗灾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那就是基因突变,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普通蝗虫和蝗灾蝗虫的基因发现,蝗灾的蝗虫体内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了它们体内累积了大量的苯乙腈(PAN),苯乙腈本身就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吸入可导致人产生头晕、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是在普通蝗虫身上没有检测出来的,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原来是蝗虫中编码CytP450氧化酶的基因CYP305M2催化产生的苯乙腈,这可能也是让蝗虫从独居变成群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仅仅是体内有苯乙腈还远远没有结束,科学家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蝗灾时,喜欢吃蝗虫的鸟类纷纷的退避三舍,显然这不是被一群蝗虫给吓坏了,毕竟正常的话这就是一坨坨送上门的蛋白质。
那么,是什么让鸟类躲避蝗虫群呢?是苯乙腈吗?答案是对了一半,因为成群的蝗虫释放出的苯乙腈量是非常大的,这确实会让一些鸟类规避,比如科学家们就曾经把苯乙腈涂抹在大山雀最喜欢的猎物粉虱身上,结果有超过90%的大山雀会拒绝捕食这样的粉虱。
但依然会有鸟类冲入蝗虫群大块朵颐,此时蝗虫并没有束手就擒。
研究表明当蝗虫群遭受到鸟类的攻击时,它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将苯乙腈转化为更加致命的氰化氢(HCN),相比较苯乙腈氰化氢的挥发性更强,更容易被鸟类的嗅觉捕捉到,这对于鸟类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所以即使有些鸟没有被苯乙腈劝退,也会在捕食之前,被氰化氢给劝退,也就是说靠鸟类去解决蝗灾几乎是不可能的。
既然鸟也怕蝗灾蝗虫的毒,为何能用鸭子治理蝗灾?在古代,勤劳的人们面对蝗灾时,从来就没有被动挨打,而是在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法,终于人们发现了一个好办法-牧鸭治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