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水库特大桥。摄影/姜轲
你也许没听说过十堰,但你一定知道东风汽车。而这个曾经举全国之力建造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正是以“政企合一”的形式,与十堰同生同长同壮大。直到今天,在大江南北的国道上呼啸而过的东风大卡车,仍产自这座“小城”。
十堰东风汽车厂。摄影/张建波
“仙山,碧水,汽车城”,在这三个响当当的宏大叙事的缝隙之中,十堰亦是一座山清水秀、宜居宜游、充满生气的魅力之城。如果你之前真的从没听说过此地,那只能说,这座城市在舆论场中实在太过低调了。
年轻的十堰
古老的郧阳
作为一座与大工厂共同拔起的工业新城,十堰无疑是极其年轻的。要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如今的城区只不过是一座拥有十道堰坝的荒凉山区小镇,周遭只有广袤的山林与零星的田地。而规划者也正是出于其“地处山中、容易隐蔽”的考量,才把汽车厂选址在此。
然而,尽管如此,一个基本的常识是:再隐蔽的工厂都一定要很严肃地考虑运输问题,没有人会随便选择一处偏僻大山沟去建厂。十堰固然隐秘,却绝不闭塞。在更宏大的视角上,这座年轻城市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政策的原因以外,其实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背景,与几千年风气的流转与沉积。
十堰境内,路网四通八达。摄影/陶德斌、刘昆
汉水,长江最长的支流。其发源于秦岭南麓,一路劈斩山峡而过,奔流向湖北的江汉平原。而在十堰一段的汉水,古称沧浪之水,它以一水之力,分秦岭、大巴山,历来是沟通秦、楚二地的咽喉水道。同时,十堰这一区域的东北、西南两翼,也分别触碰到了中原与巴蜀的地理边缘。所以,十堰常被称为“四省通衢”,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武当山南麓的水系。摄影/王晓华
一个印证此地乃战略要害的有趣的例子是:春秋时,如今十堰下属的竹山县是“庸国”的地盘。庸国凭借地利,纵横于周王室、楚、巴诸势力之间,一度十分强大,最后,膨胀的庸国人趁乱伐楚,最后竟反被楚所灭,流化为如今人人知晓的成语“庸人自扰”。同样,“不服周”的楚人与周王朝间发生的多次战争,也正是发生在这片秦楚之间的“沧浪”地带。
而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十堰地区这种交通相对便捷、但又深广多山的独特地理特征,并非只在几十年前建汽车厂时才被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