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世尊为亚圣的人是谁,亚圣是哪位古代圣人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6-03 13:13:01

朱熹画像

被"忘却"的荀子

相比之下,荀子身后的"待遇"就远不如孟子了。

他不但不被法家待见,甚至不被儒家自己人所待见。韩愈尽管说荀子说了很多不合孔孟之道的话,是儒家的"异端",但仍将荀子放在儒家的队伍里;苏东坡则在他的《荀卿论》中说荀子"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荀子的话则是"愚人惊"、"小人喜";朱熹更是直接将荀子列入法家学派,说只一句"性恶"就已经失了"大本"了

被后世尊为亚圣的人是谁,亚圣是哪位古代圣人(5)

荀子画像

荀子到底说了些什么,导致他去世几百上千年,还要遭受这样的口诛笔伐?

其实,我们对荀子并非一无所知。即使我们不知道"荀子"这个名字,我们也一定听说过与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的"性恶论",一定听说过韩非子,听说过在秦始皇统一大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丞相李斯。不错,他就是"性恶论"的作者,也是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和李斯的老师。

被后世尊为亚圣的人是谁,亚圣是哪位古代圣人(6)

李斯画像

荀子主要活动在战国末期。那时候,曾经数以百计的国家,已经只剩下实力最为雄厚的几个,而且秦国已经遥遥领先。在荀子去世十多年后,秦始皇就统一了各国,建立了全新的帝国体系。

荀子的"性恶论"直到今天也常常遭到误解,被不明就里的人认为是在宣扬人性中的恶。但实际上,那是因为人们在解读"性恶论"时常常断章取义地把荀子的原话"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先理解成"人性恶",再自作主张地把后半句"其善者伪也"给阉割掉。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荀子的本意是说,人生来就有好利之心、嫉妒之心、有耳目之欲,因此产生了争夺、残贼、淫乱等行为,所以,一定有师长、法制之教化、礼义之引导,然后才会产生辞让(的行为),从而使社会达到治理。人们看到的那些善的、好的行为和现象,都是人为的。"伪"的本意就是"人为"的意思。

被后世尊为亚圣的人是谁,亚圣是哪位古代圣人(7)

荀子的性恶论看似与孟子针锋相对,但正如笔者在中所说,诸子百家,甚至一家内部的各种学说,都是出于同一目的而提出的。孟子的性善论专注于人心积极的自我反省,由内在反省出发,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约束,使之合乎"礼"的规范,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治理,强调的是"向善"的可能性;荀子则着重从人可能产生的"恶"出发,强调"礼"作为外在规范的必要性,要约束恶的行为,就必须要有礼和法对人的行为进行外在的制约,强调的是"制恶"的必要性。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解释下就是,孟子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荀子说,路人也可以成为禹那样的人。也就是说,只要按照他们的理论去实践,大家都能成为"圣人"。

嘿!观点截然相反的两个人,竟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其实,如果对二人持见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也就不会对他们的态度有太大的反差了。梁启超先生在对孟子和荀子的学说进行比较时认为,孟子主张内发,"孟子说性是善的,随着良知良能做去;荀子说性是恶的,应以严肃规范为修束身心的准绳。"(梁启超《儒家哲学》)

被后世尊为亚圣的人是谁,亚圣是哪位古代圣人(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