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闪卡”的前世今生
闪卡最早的发明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连·杜曼,最初的用途是治疗脑瘫儿童。
而且,科学界对这个方法也存在着争议,格连·杜曼发布的一些论文,也存在错误的方法和夸大的描述,缺少必要的对比实践作为佐证。
美国儿科协会,对闪卡“治疗”的态度也不乐观,并不提倡。
然而,格·连杜曼的学生七田真,又将闪卡进行了推广,并赋予其“高效记忆法”、“左右脑思维训练”等标签,进行脱离现实的商业化宣传。
他声称通过科学方法,能激发大脑潜能,让孩子达到记忆的最高境界——照相机记忆法!眨眼睛的功夫,就能记住一页书。
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通过“闪卡课程”真正达到这个水平,七田真本人也没有,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前仆后继、乐此不疲!
家长可别因焦虑交“智商税”,从根本上来说,“闪卡”在孩子眼前快速闪过的方式,无异于超前教育。在他不理解这些词的含义之前,就要被强行灌输概念。
而且,依靠闪卡过早开发孩子右脑潜能,可能会是“无用功”,甚至还会造成伤害,美国已经叫停对健康的学龄前儿童运用“闪卡”了。
03对学龄前儿童使用“闪卡”,会有哪些危害?
1)伤害视力
孩子本身愿意看闪频快的事物,短暂的视觉停留不代表看清,更不能代表孩子看懂。
老师为了吸引孩子专注力,会用各种办法,最常见的就是那句:小眼睛看老师!
这种机械化的视觉引导,其实是无效的,孩子会刻意努力看一下,用力瞪眼睛,反倒增加视觉疲劳。
久而久之,孩子就进入视觉模式化,瞪眼注意,增加用眼压力。
2)不符合孩子的学习规律
闪卡只是利用了不断刺激孩子的视觉产生短期记忆,但也并非对所有孩子管用。
如果不是视觉型学习的孩子,必须要有丰富的语言渲染,才能感兴趣并记住,这属于听觉型。
每个孩子的学习通路都不一样,我们不能让愿意通过多听来学习的孩子使劲看,这样不就越学越烦躁了?闪卡并不是因材施教。
还有的孩子可能最开始效果还行,可后来说:“妈妈,这个课没意思。”
询问原因,孩子回答:“老师每次都是那几个招数,我动一下,她就提示我“看老师”,有时我想动一下都不敢,就怕没记住!”
这样的孩子本身聪明,有自己的想法,但启动模式化学习会受不了。
真正的聪明是耳聪目明,也就是说,孩子是通过感官学习的,利用视、听、嗅、味、触等多重感官认知世界,在玩儿中用身体感受,才能达到自主记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形成学习习惯。
3)对记忆力也没多大帮助
利用短期记忆记住的事物,是不长久的。
尤其是闪卡上的内容,短期看起来效果显著,实则如果缺少反复刺激,就会被孩子的大脑筛选出去。
孩子的大脑3岁前虽然是敞开的,但并非所有的学习模式都是“快闪”,利用速度帮孩子记忆的,你不练就会失效。
就像我们临时记住一个验证码,如果不反复默念,很快就忘了!
学习还是要经过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再到有意后注意,才能慢慢养成,绝非以速度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