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审团审理中,这两名前军官也由此被依法当庭释放,反倒是霍普金斯,丢掉了自己海军司令的职务,并被议会打上了“行为不端”的烙印。
这开启了美国鼓励政府雇员检举各级政府不法行为的先河。后来美国的相关法律越来越多,各州也针对自己的情况出台了举报人保护法律,并且按照英美法系的传统,有法条拼凑、串联的现象出现,更加丰富了举报法律系统,让美国成为了世界上举报法律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美国联邦政府的举报人宣传海报
(图片来自:Wikipedia@United States Office of Special Counsel)▼
除了在公务机关,美国也鼓励私营部门的雇员参与检举。比如1863年出台的《虚假索偿法案》,就是应对南北战争期间私营业主对联邦征调物资过度索偿设立的。员工举报老板非法索偿的部分,可以得到国家的分成奖励。
到了1960年代,这些向公众揭发机构不端行为的告密者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吹哨人(Whistleblower)。当时的社会背景,是50年代冷战升温背景下,在美国盛行的麦卡锡主义。在这种思潮中,人们常常莫名其妙地被扣上“通苏”的罪名,遭到机关盘查、扣押,违法执法的情况屡见不鲜。举报者和记者们也不敢大张旗鼓地揭秘,只能用“吹哨人”这个浪漫的词语指代自己,希望微弱的哨声能提醒病态的社会尽快恢复正常。
连面对小孩子的宣传都做的很到位
《Is This Tomorrow? America Under Communism!》
(图片来自:Wikipedia)▼
麦卡锡主义和冷战都最终被历史扔进了故纸堆,“吹哨人”这个词却留了下来,而且越来越深入人心。
吹哨人的保护
_
吹哨人受到公众的欢迎和纪念,是因为他们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小团体的利益,不因相关利益者的亲疏远近而隐瞒真相,而是选择为社会上的大多数发声。
但很多情况下,他们却给人告密者的印象,被视作一个组织当中的“叛徒”。
2014年,在举报沃尔玛使用过期原材料制作熟食、煎炸用油“一个月不换”一个多月后,沃尔玛深圳洪湖店4名员工等来的不是企业的道歉,而是自己的解聘合同书。此类事件看似荒诞,却符合被举报组织的利益,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广泛存在的。
企业把道歉呈给大众,把怒火留给"组织的背叛者"
这几人会不会上业内人的黑名单呢?
(截图来自:深圳卫视@正午30分)▼
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高达38%的举报不当行为的人经历过某种形式的职业报复,遭受解雇、被孤立、扣压工资等等。在采访中他们叙述自己所遭遇的持续性、压倒性的困扰,包括陷入严重焦虑、失眠、沉溺于毒品和酒精等等,处境很不妙。
随着吹哨人状况的曝光,吹哨人的权益问题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吹哨人制度”也应运而生。
“吹哨人制度”的法理在于:以公平正义动机为前提,举报属实有利于社会大众维护公正,就应得到法律保护。
例如在澳大利亚,对于保障吹哨人利益的相关法律一度是空白状态,官方对于吹哨人的态度也并不友好。前新南威尔士州警察专员托尼·劳尔将官方政府和警察的态度总结为:“澳大利亚没有人喜欢吹哨人,特别是在警察或政府这样的组织中。”
有抗议的时候还要警察来维护秩序
(图片来自:Ian Crocker / Shuttersto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