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2】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白话2】
当天夜里,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了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军队围攻郑国,郑国人已经知道自己就要灭亡了。假如郑国灭亡了对您有好处,那就麻烦您进行这次战争吧!
一个国家要越过另一个国家,在遥远的土地上开辟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办的。您何必灭掉郑国来扩大邻国的疆域呢?邻国的实力增强了,就等于贵国的势力削弱了。假如保留下郑国,作为您的东道主,贵国的使者来往经过这里,也能供应他们缺乏的东西,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曾经对晋惠公施与恩惠,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来防备您,这些您都是知道的。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那时候如果不去损害秦国,又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增强晋国实力,您好好考虑吧。”
苍白的理由烛之武见到秦穆公之后,没有寒暄,没有客套,上来就直奔主题:灭郑对秦国没有好处,别灭了。接着阐述了三条理由,我试着总结一下:
一、郑国跟秦国不接壤,但是跟晋国接壤,灭郑之后,秦国捞不着土地。
二、我可以做主,让郑国无条件支持秦国,等以后秦国东出,可以将郑国作为跳板。
三、晋国贪得无厌,秦晋之间终有一战,不能让晋国灭了郑国,让晋国实力增强。
我们可以看到,理由一和理由三,都是在陈述客观事实。根本就用不着烛之武再重复一遍,秦穆公不是傻子,他难道看不出来吗?
肯定是能看出来的啊,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真正打动秦穆公的,是理由二。
而为什么理由二能打动秦穆公,我们就得分析一下秦国跟着晋国一起伐郑的目的。
问题一,晋国为什么要找秦国?
按理说,晋国在郑国北方,且和郑国接壤。军事实力也强大,灭郑这种小事,根本不需要让秦国参与啊。
笔者认为,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晋文公想试探一下秦穆公。晋文公称霸以后,征服中原的野心昭然若揭。此时,齐国已经不足惧,宋国在被楚国按在地上摩擦,唯一的障碍就是西边的这个邻居——秦国。
对于晋文公来说,灭郑不是主要目的,试探秦国才是主要目的。如果在灭郑的过程中,秦国非常听话,那么晋文公就可以放心地去逐鹿中原。如果你秦国不听话,那么接下来晋国的战略目标就会变成压制秦国,以防晋国逐鹿中原的时候,秦国捣乱。
问题二,秦国为什么跟着来?
其一,秦国必须跟着来。大哥叫小弟跟着去砸场子,小弟不去。你这是不把大哥放在眼里啊!这就正中晋文公下怀,晋国灭了郑之后,回过头来就收拾你。
其二,秦穆公也有称霸的野心,他想去中原先试试水。
其三,秦穆公不想让晋国独吞郑国,看着晋国做大,他也要分一杯羹。
弄懂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能看出,晋秦之间,其实是各怀鬼胎的。晋国的目的是试探,秦国的目的是捞好处,为以后做铺垫。
所以,当秦穆公听到烛之武可以让郑国做自己的东道主时,他就决定要保护郑国了。因为站在秦国的角度上看,这个好处已经远超预期了,要比得一些土地划算得多。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文中的“东道主”是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可以在他国驻兵,且费用由他国承担。
不管用什么方式,对于烛之武来说,都算是完成了任务,而且是超额完成。一者,在秦穆公眼里,烛之武里的大功,他争取到了秦国在郑国的驻兵权,这会让秦穆公对他高看一眼。二者,在郑文公眼里,虽然烛之武的行为有些“丧权辱国”,但是弱国无外交,不管咋地,烛之武让秦国和郑国结盟了,之前承诺的,也是一样不能少。
这就是水平,烛之武生动地说明了啥叫“一肩挑两家”——里外通吃。
【原文3】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白话3】
秦穆公听了这番话,很高兴,就和郑国订立了盟约,委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等人,留守在郑国,自己率领大军回去了。这时狐偃请求出兵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当初没有这个人的帮助,我也不会有今天。得过人家的帮助,反而去伤害人家,这是不仁;失掉了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智;以混战代替联盟,这是不武。我们还是撤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出了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