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人们将鲁菜奉为“八大菜系之首”,除了鲁菜在大型宴席的“出场率”极高外,鲁菜拥有的历史渊源亦是重要因素。
《史记》有云:
“齐带山海,膏壤千里。”
齐鲁大地地处黄河下游,气候宜人,拥有湖泊、河流、平原、丘陵等丰富的地貌。这种地理条件,赋予了鲁菜得天独厚的物产优势。鲁菜师傅就地取材,从本地获取丰富且新鲜的食材,终成就“中华第一菜系”的洋洋大观。
早在东周时期,齐鲁地区的美食就已脱颖而出了。
齐鲁大地的厨子,习惯用牛、羊、猪、禽、海鲜作为食材进行烹饪。不论是曲阜还是临淄,都堪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美食圣地,吸引了无数老饕。在各地厨师尚未掌握“五味调和”的概念时,鲁菜大厨就已经开始将其应用于菜品中。
管仲不但是著名的政治家,更是一名资深美食家。管仲最著名的美食言论,便是“雕卵然取之,所以发积藏,散万物”,这种对美食精益求精的追求,极度贴合后世的凯恩斯主义思想,亦让鲁菜自诞生之初就站在了“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起点,凌驾于其他菜系之上。
管仲在讨论餐饮礼仪的过程中,专门指出:
“置酱错食,陈膳毋悖。凡置彼食,鸟兽鱼鳖,必先菜羹。羹胾中别,胾在酱前,其设要方。饭是为卒,左酒右浆。”
这套餐饮礼仪,即便在现代人眼中看来亦是符合逻辑的。在将美食呈到桌上时,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律和顺序。通常来说,最先被端上来的菜肴,是那利口的蔬菜羹汤,随后才是鸟兽鱼虾等肉类,并保证荤素菜交替排列……从这里足以看出,早在春秋时期山东地区就已开始注重餐饮礼仪了,而这套礼仪至今已演变为中国的餐桌文化。
《论衡遣告篇》中说道:
“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以水,淡则加之以盐。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使也……此犹憎酸而沃以咸,恶淡而灌之水也。”
这段文字里的狄牙,就是深得齐桓公宠信的易牙,如果那个年代有“国家特级厨师”的概念,易牙多半有资格担任评委。在那个全国各地的厨子只懂得用食盐进行调味的年代,易牙已掌握了“水火变易之法”,通过火候来控制食材入味的程度。
当然,我们亦要坦然面对易牙的“黑历史”,他曾将自己四岁的儿子做成肉羹进献给想要尝试人肉的齐桓公,并因此得到了齐桓公的褒奖。这背后固然有易牙对国君的忠诚与对美食的至高追求,但说起这档事难免会让人不寒而栗。好在,这种近乎变态的美食追求今已消失,否则岂非不是重现了鲁迅先生之《狂人日记》?
书归正传,说到东周食客的美食观,自然绕不过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正因孔夫子在山东尝遍了名菜,所以才会对饮食有近乎严苛的考究。
孔子是史上首位提出“饮食卫生标准”的古人,他曾说过:“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以及“色恶不食”等饮食理论。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提出了与现代卫生标准相通的概念,这种见解无疑是极其难得的。
除此之外,孔子所讲究的“食酒搭配”,与法国大餐的要求不谋而合。在品尝法国菜时,往往要讲究某种菜搭配某种酒,不得马虎。
殊不知令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饮食艺术,早已被我国先贤抢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