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出土的汉墓石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与鲁菜厨师有关的“庖厨图”。
在这幅图像里,出现了如兔、龟、狗、鸭等动物食材,可见当时的鲁菜师傅选用的原料已非常广泛。
除此之外,在这幅图画中出现的后厨人员,已有了明确的分工,有人专门负责宰*牲畜,有人专门负责淘洗蔬果,既有守在笼屉旁的蒸煮师傅,又有在烤架边煽风点火的烧烤师傅。
并且,在这幅图画中,还出现了诙谐生动的一幕:
一个人侧躺在地面上,旁边一位貌似厨房管事的妇女正用汤勺责打他。显然,图画里这个可怜的家伙违反了某种“厨房纪律”,所以才遭到了处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一书,收录了一百多种食品加工技术,其中,包含了烤乳猪、蜜煎烧鱼等传统的鲁菜。
通过书中记载的烹饪技巧可知,早在北魏时期时人就已掌握了多种鲁系名菜的烹调方法,这些烹调技法与现代厨师的烹饪方法如出一辙,说明鲁菜得到了全面的传承。
唐宋两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鲁菜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酉阳杂俎》有云:
“无物不堪食,唯在火候,善均五味。”
显然,唐代的鲁菜已经超越其他菜系,其境界已经达到了“无物不堪食”的水准。
“进士段硕尝识南孝廉者,善斫脍,索薄丝缕,轻可吹起,操刀响捷,若合节奏,因会客技。”
这种在客人面前展现刀工的做法,像极了今时今日精通铁板烧的日本师傅。从这段文字来看,当时的鲁菜名厨拥有神乎其技的刀工,由名厨所切的肉丝竟达到了能被风吹起的程度,可见肉丝被切得相当细。
两宋时期的首都汴梁、临安均有烹“北食”的菜馆,这些菜馆的招牌菜多为鲁菜。除此之外,在一些宋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亦可看到当时山东的小吃风靡全国,如馄饨、五色饼等在各地均有销售。
北宋覆灭后,中国北方长期被金、辽、蒙古所侵占,黄河流域的汉民数量骤减。随着中国的经济中心迁移到长江流域,鲁菜亦迎来新一轮的革新。鲁菜师傅在菜式中加入阿拉伯香料,完全要归功于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在元明清三个朝代,鲁菜的发展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毗邻北京。
对于统治者而言,宫廷菜需满足如下标准:
一是菜式考究,这一点有千年历史的鲁菜自是当仁不让;
二是风味突出,鲁菜虽经数次改良,但其咸鲜的本质不变;
三是食材易得,山东与京城的距离极近,是以鲍鱼、海参、鱼翅等优质食材能够在保鲜的前提下迅速运往京城,满足宫廷菜的一应需求。
鲁菜在元明清三朝的发展过程,尤以台湾哲学家张起均的分析最为透彻:
北京曾一度沦为辽、金的占区,后来又成为蒙元的大都,这里就像是盛唐时期的长安一样,云集了南北精英。不论是达官显贵之间的应酬,还是挑剔食客的日常享受,北京的厨子必须提供最优质的菜品,才能满足消费群体的味蕾。这些往来于北京的贵族,无不是见过世面的,若没有真材实料,精心烹制,根本没法应付这些挑剔的舌头。
在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有见识、有学问的人不断为京城的厨师做出指引,间接提高了他们的手艺,使京城的菜品凌驾于地方菜之上,成为品质最优的代名词。京城中最受欢迎的菜馆,莫过于山东人开设的鲁菜馆。鲁菜的风格比较独特,它上得了席面不像川菜般小家子气,又不会像粤菜一样剑走偏锋。在鲁菜的菜单里,随意挑出几道菜,都足可称得上是精品。
可以说,鲁菜就是中国菜的代表作。